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律建聿筆書畫晝

律建聿筆書畫晝       朱壁修  20180130

律建聿筆書畫晝 都和 一段竹管(竹支)有關。

將 竹 的別枝去除,留下一節手可持握的竹管,稱為 支。(壁修注:相對木的干,竹的支 強度較不足。國之干城 獨木難支)

將二根長度差為一倍的竹管,所發頻率差(倍頻)勻分成數等分,稱為 律。(周而復始勻分成數等分)

度 的進位規則是十二進位與十進位,衡 的進位規則是十二進位。(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

根據大自然的規則,另訂新領域規則,稱為 建。

手持竹管在地面刻出線條,稱為 畫。(封疆畫地,畫荻教子 歐陽修)

手持竹管在地面刻出線條,分出日夜,日的部分(可立竿測影?),稱為 晝。

手持竹管在竹帛刻出線條、上色,稱為 書。(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用來 書 的(手持支),稱為 聿、不聿、筆。

津液(𧗁:气液也。从血𦘔聲。)、津梁(津:水渡也。从水𦘔聲。)右半都不是楷體的 聿。

 

律:均布也。

 


 

建:立朝律也。

 


 

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从𦘒一聲。

 


 

稱:銓也。从禾爯聲。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故諸程品皆从禾。

釋詁

典,彝,法,則,刑,範,矩,庸,恆,律,戛,職,秩,常也。

柯,憲,刑,範,辟,律,矩,則,法也。

 


 

𦘒:手之疌巧也。

疌:機下足所履者。

疌:疾也。

鼃、律,始也。

筆:秦謂之筆。从聿从竹。

 


 

𦘔:聿飾也。从聿从彡。

書:箸(壁修注:當為 著)也。从聿者聲。

 


 

畫:界(介 段注)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从畫省,从日。

 


 


 

肁:始開也。从戶从聿。

:火餘也。从火聿聲。一曰薪也。

盡:器中空也。从皿聲。

𧗁:气液也。从血𦘔聲。

津:水渡也。从水𦘔聲。

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从竹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枝:木别生條也。从木支聲。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麥 來 的區別

麥 來 的區別          朱壁修   20180103

朱駿聲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還,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許君未經訂正,故沿偽至今。"

也有人說:麥是小麥,來是大麥。

這二種說法都有不足之處。段玉裁先生在自訂修改中少見的出錯(一來二縫 改成 二一峰),因為他也認定來是麥子。

另一個造成困惑的原因是:麥字下从與 行走有關的 夊(同 後 復 夋 字下部),而來字象一植株整體(來字下部同 木 字下部,下象其根。)。但 麥 字是種植物,而 來 字卻用來表示行走!

來,指 向結果處行進。與 往 字互補,形成一順時方向的運行圓。在這圓中,來 是陰屬性降下的右半圓。壁修注

 

來並不是麥。只是說文解字中對變種一粒麥(二粒麥、大麥、麰 的形容:來麰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

麥 字說文:上部从來,下部从夊。這該怎麼解釋?我的解讀是:麥除了降下的陰屬性(从來)還有收斂的陰屬性(从夊:行動困難,澀、嗇。嗇字的降下从來,收斂从。嗇:愛瀒也。从來从。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凡嗇之屬皆从嗇。)。

有一味中藥名 麥冬(中藥名就是中藥作用壁修注)

本品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麥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L.f.) Ker-Gawl.) 的塊根。主產四川、浙江、湖北等地。夏季採挖,反覆暴曬、堆置,至七、八成乾,除去鬚根,乾燥。生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效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復:往來也。从彳复聲。

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

夊: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凡夊之屬皆从夊。

廣韻·:躧:躧步也,又作蹝。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廣韻·上平聲··》來:至也,及也,還也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麥金來

         麥金來               朱壁修    20180102

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

 

, 有細刺(芒)的穀類。農曆八月種(金,秋三月,農曆七八九月),深埋包裹禦冬寒,隔年五月夏至(火,夏三月,農曆四五六月)後熟。指冬小麥。字形上部同 來 字(垂穗不明顯,葉垂)。字形下部為夊(示意陰屬性的性味功能,和右半圓、金的降下有關)壁修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

 

,周時上天突變好種來麰(大麥)。莖末端結穗處(來)一分為二,象芒朿(主幹分出尖細刺)之形。是上天賜予的變異種,和 由上而下的 來 意思近似(往來,往 指陽屬性向上走,指陰屬性向下走壁修

 

復:往來也。

廣韻·去聲··》復:又也,返也,往來也,安也,白也,吿也,扶富切。

 


 

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

 


 


 

康熙字典·麥部·麥部》麥:《唐韻》《集韻》莫獲切《韻會》《正韻》莫白切,𠀤音脈。《說文》麥,芒穀,秋種厚薶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禮·月令》孟夏麥秋至。《蔡邕曰》百穀各以初生爲春,熟爲秋。麥以初夏熟,故四月於麥爲秋。又《前漢·武帝紀》勸民種宿麥。《註》師古曰:歲冬種之,經歲乃熟,故云宿麥。又一種蕎麥,一名烏麥。南北皆種之,亦名荍麥。又《爾雅·釋草》蘥雀麥。《註》卽燕麥也。又《爾雅·釋草》大菊蘧麥。《註》大菊,一名麥句薑,卽瞿麥。又姓。《隋書》有麥鐵杖。又《集韻》訖力切,音極。《·鄘風》爰采麥矣,沫之北矣。又《豳風》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又叶莫故切,音暮。《晉太和末童謠》白門種小麥,叶上路。按麥从來不从夾,从夊不从夕。來象其實,夊象其根。俗作麥,非。又楊愼謂麥有昧音。引范文正公安撫江淮,進民閒所食烏昧草,謂卽今燕麥也。淮南謂麥爲昧,故史從音爲文,殊不知燕麥卽野稷也。升庵失考,乃引范文正所進烏昧草當之,蓋鳥昧草實蕨也。附辨於此。麥作夾下夂。

 

維基

基因組學研究表明:250萬年前,小麥屬與山羊草屬Aegilops)分開。100萬年前,小麥屬演化為生殖隔離的兩種:

·       一粒小麥T. monococcum):二倍體

·       烏拉爾圖小麥T. urartu):二倍體

50萬年前,烏拉爾圖小麥和山羊草屬擬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雜交,形成了二粒小麥T. turgidum)與提莫非維小麥T.timopheevii),這兩種均為四倍體。 1.4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小麥屬只有上述4個野生種,分布在西至巴爾幹半島東部,東至外高加索(今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狹小地域。該地域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漫長,冬季溫和多雨。為了熬過漫漫炎夏,小麥屬是一年生草本,種子在冬季到來之前萌發,以幼苗的形式越冬,在春季迅速拔高開花結實,酷夏到來前全株死亡,只剩下土壤中休眠的種子等待冬季到來。這種一年生模式,使植株把營養儘量保存在種子之中。新月沃土地帶的居民為了採集與磨粉小麥,開始磨製石鐮與杵臼,這種磨製石器是進入新石器的標誌。

1.28萬年前發生的「新仙女木事件」導致全球氣候突然變冷。野生小麥大量減少不能滿足當時的人口需要,被迫開始嘗試馴化、種植小麥。至遲1.06萬年前在今土耳其東南部山區馴化了一粒小麥。隨後又馴化了二粒小麥。

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與今伊朗的裏海沿岸,栽培的二粒小麥偶然與山羊草屬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也稱作「節節麥」)雜交,形成了普通小麥,為六倍體。由於普通小麥更為耐寒,環境忍耐性更好,很快取代了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成為人類廣泛栽培最為熟悉的小麥。自五千年前起小麥就已經在印度英國西班牙等地栽培。

提莫非維小麥現今僅在喬治亞西部有少量栽培種植。1960年蘇聯植物學家茹科夫斯基在那裡的麥田中意外發現了提莫非維小麥和野生的一粒小麥天然雜交形成的茹氏小麥T. zhukovskyi),為六倍體,這是小麥屬第6種也是最後一個天然種。

大約距今五千年左右小麥進入中國。在此之前,中國南方和北方已經分別形成了以種飯稻、和種飯粟的農耕飲食文化。小麥自出現在中國西北新疆等地之後,在中國經歷了一個由西向東,由北而南的擴張過程。考古證據表明:龍山文化開始的數百年內,在河西走廊關中平原黃海海濱幾乎「同時」出現了小麥。甲骨文中用象形字「來」字表示小麥,上半部象徵成熟的麥穗,下半部象徵麥根。又因為「到來」的來與之發音近似,都是複輔音ml-開頭,甲骨文又借用了「來」字表示「到來」。後來為區別同字多義,在「來」字下面加上了表示行走之意的「攵」,成為形聲字麥。

西漢之際石磨被發明使用,研磨麵粉的技術逐漸成熟,遂發展出「粉食」。可以說麵食文化的確是起源於西漢。麵條饅頭等美味的麵食,到以後小麥才大致成為華北居民的主食之一[3]

唐朝《本草拾遺》中就肯定了小麥的價值:「小麥麵,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味甘,性涼。能養心益脾,和五臟,調經絡,除煩止渴,利小便。

1918年日本北海道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坂村徹發表了他長期耐心對小麥花粉母細胞的顯微切片的試驗觀察結果:一粒小麥的染色體數量為14條,二粒小麥是28條,普通小麥是42條。隨後其學弟木原均1924年發表博士畢業論文,指出二粒小麥的28條染色體中的14條與一粒小麥的染色體相似,說明二粒小麥很可能是一粒小麥和另一種含14條染色體的植物的雜交產物。這些發現改變了以前植物學家與小麥育種工作者從外觀形態上對小麥屬分類,越分越細分成了幾十種的局面。例如,此前,二粒小麥被分成了野生撒穗類型、栽培帶皮類型、栽培裸粒類型等3個不同的種,從染色體角度弄明白了這都屬於同一個物種。木原均在小麥遺傳研究中最先提出染色體組分析;並創用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兩個術語,以區分多倍體中染色體組的不同來源。通過染色體組分析技術,木原均於1940年發表了普通小麥來自山羊草屬的成套染色體的研究結論。1955年、1959年、1963年木原均三次組隊赴西亞、中東、蘇聯的亞塞拜然科考,確認了小麥的發源地是裏海西岸的亞塞拜然及其周圍地區。這一結論後來得到了基因組學研究的證實。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範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公尺的高度(如中國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麥穗狀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結構,穎片、外稃和芒以及穀粒的性狀、顏色、毛絨等,種下劃分為極多亞種、變種、變型和品種;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812月播種,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長達300天左右。

 

一粒小麥學名Triticum monococcum)是小麥屬中最原始的二倍體栽培種,野生的一粒小麥發現於新月沃土地區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約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今土耳其東南部地區開始被人工培育。一粒小麥的穗較小,麥粒排列緊密,扁平整齊。穗軸脆,易折斷。晚熟,產量和品質都極差。可以做小麥種質資源。

 


 

台灣word

二粒小麥(emmer)

小麥屬四倍體種,包括野生二粒小麥(Triticum dicoccoides Korn)和栽培二粒小麥Triticum dicoccum Schuebl.。染色體數2n=4x=28,染色體組型為AABB。穗扁平,每小穗結實2粒,穗軸易斷,籽粒帶皮()

株高一般80-90cm,易倒伏,穗長9cm左右,具粗糙長芒,護穎質硬,穎脊明顯,穗軸節片周圍有密毛,小穗基部有長毛。穗軸脆,易逐節自然斷落,種子帶皮(),不易脫粒,每小穗2-3花,結實兩粒,籽粒較長,兩端稍尖,硬質,紅色或淺紅色,蛋白質含量高達24%以上,冬性,變種var.kotschianumRf基因,抗條鏽病和散黑穗病。

栽培二粒小麥已知有76個變種。多數類型幼苗直立,葉片著生茸毛。株高90-120cm,抗倒伏性不強。穗扁平,長8-10cm,側面寬於正面;小穗排列緊密,多具長芒,穎脊明顯,穗軸較脆,觸碰時易斷,籽粒較長,紅色、硬質。以春性為主,抗鏽病、白粉病和散黑穗病,是帶皮()小麥在小麥育種中應用較多的種。二粒小麥品種卡普利(Khapli)曾是葉鏽病著名的抗源。

一粒小麥與現在的栽培小麥(Triticum vulgaris)是異源多倍體。大約10000年前,一種有14個染色體(二倍體)的野生小麥,稱為一粒小麥(Triticummonococcum),與一種雜草山羊草(Aegilops sp)雜交。這種雜草的正常二倍體也是14個染色體,但是它們與一粒小麥的14個染色體不同(不同源),因此不能配對,所以雜交後代是不育的。但是,由於低溫,這個雜交後代忽然染色體加倍,形成了一個異源多倍體,即二粒小麥(Triticum dicoccoides)。二粒小麥具有28個染色體,或14對染色體。約3000年前,二粒小麥與節節草(Ageilops squarrosa)雜交,二粒小麥有28個染色體,山羊草只有14個染色體,雜交的後代又是不育的。由於低溫,這個雜交種的染色體又忽然加倍,形成了具有42(28+14)染色體的異源多倍體,即現在栽培的普通小麥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

 

麰:來麰,麥也。

 

廣韻·上平聲··》來:至也,及也,還也,又姓後漢來歙光武姑子蜀志云荆楚名族有黃門侍郎來𢘆俗作来。

 

廣韻·下平聲··》麰:大麥又短粒麥。

 

牟: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

廣韻·下平聲··》牟:《說文》曰:牛鳴,又 過也,陪也,進也,大也

《玉篇》倍也。

 

康熙字·人部·》來:〔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𠀤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狄切,音力。《·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叶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又叶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又叶良置切,音利。《荀子·賦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康熙字典·麥部·》麰:《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正韻》莫侯切,𠀤音謀。《說文》來麰,麥也。《玉篇》春麥也。《廣韻》大麥也。《吳普本草》大麥。一名穗麥。五穀之長也。《爾雅翼》大麥宜爲飯,又可爲酢,其蘖可爲飴。又短粒麥。又《倉頡解詁》麰,煑麥也。《釋名》煑麥曰麰。麰,齲也。煑熟亦齲壞也。又《廣雅》麰,麴也。又通作牟。《·周頌》貽我來牟。

 

 

大麥起源於如今仍舊可以在中東發現的野生大麥(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兩種大麥都是雙倍染色體(2n=14個染色體)。所有不同種類的大麥擁有大量的雜交品種,如今它們都被看作是一個種類。大麥和其野生品種的主要區別是後者由於自花授精而產生的易碎的葉軸

最早的大麥發現於地中海東部累范特舊石器時代遺址。最早的馴化大麥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敘利亞地區。大麥的馴化似乎是與小麥同時的。

青稞5世紀成為藏菜主食,以其磨粉製成的糌粑現今仍是藏族主食。

在歐洲中世紀,佃農食用大麥和黑麥所製成的麵包,而小麥由上層階級消費。直到19世紀,馬鈴薯很大程度取代了大麥在東歐的地位。

大麥的適應性很強,如今是溫帶和熱帶地區的主要作物之一。

大麥可分為秋大麥和春大麥兩種。兩種雜交後產生一種四棱大麥(bigg)可以提供相同的營養,但質量要差些。春大麥的耕種與燕麥相似,秋大麥則與小麥相似。最佳的春大麥播種季節為三月或四月。

大麥還可分為雙棱(two-rowHordeum distichum)、四棱(four-rowHordeum tetrastichum L.)、六棱(six-rowHordeum vulgare var. hexastichum Körn)大麥。六棱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高蛋白質的大麥適合作為食品或飼料,含較多酶的大麥麥芽可用來釀酒。雙棱大麥是最老的品種,野生大麥都是雙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