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五行,是講地的,六氣,是講天的!

 

五行,是講地的,六氣,是講天的!  朱壁修  20180410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四氣調神大論》裏面,有講到天氣,還有地氣。天氣的運作跟地氣的運作是不一樣的。我們以前在讀這一篇的時候沒有好好地去分。光看到"天地俱生"就稀裏糊塗地帶過了。我的看法:地氣是 生,天氣是 出。但因爲 生 和 出,意思都是 進,所以內文裏就寫了"天地俱生"。而夏三月的"天地氣交"裏的 交 字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就是一個人面朝左,一個人面朝右,但是一前一後,我們在前面看,這樣子兩個人擺出來的形狀就是 交 這個字的出處。天氣的作爲和地氣的作爲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兩個碰在一塊,這是 夏三月。

最搞的的 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這個時候,天氣它基本上是收的,我們經常講"秋收",是講的 天氣收。地氣以明是什麽意思?明是被照而亮,但還有一個普遍性的亮,所以它是降下且開散的。

秋天的地氣是降下且開散的意思定出來後,春三月的 生,其實除了向上以外,還要內拗,要聚攏。

所以五行講的是地氣的作爲。查了下《黃帝內經》,的確,天上的東西是用六氣(寒暑燥濕風火)在形容;地上的東西呢,地是用五行在形容。這裏頭就帶出來的,其實古人就認爲:人生活在這個天地之間呢,有點像是兩個太陽一樣。一個太陽在地球上看得到的那個,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地裏的岩漿,它的熱運動造成我們居于天地之間的一些相應的變化。

 

這個分清楚以後,秋天到底是收攏還是開散?我們就能知道其中一個是天氣的作用,而另一個是地氣的作用。文本主要是在强調這點。

 

那麽,你說天這麽做、地這麽做,我們人該怎麽做呢?天人相應嘛。天跟地對人來講,都是外環境。你外環境的變化,那我這個人本來就有一個自穩定的內系統,我會根據你的變化做些調適。所以他不必然跟著天、也不必然跟著地,而是針對天地對自身的影響而做出些調適。應該是這麽看。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有无相生,難易相成

有无相生,難易相成       朱壁修  20180404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處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為了方便解讀,我把這段文字拆分成三段。

第一段當中,先知道系統與部分的差別,以及 斯 這個字,在整段文字中的關鍵地位,斯 是拆分的意思,要把這個解讀出來,第一段才能夠了解。

在第二段當中,在說文解字中查找每一個字的意思之後,得知這段在說明系統當中都有陰陽把標點符號改變文句就比較清楚了。

第三段運用推理邏輯在尋找始源的過程當中發現,只能夠找到周而復始,一遍又一遍的運作沒有辦法定位出一個絕對的源頭。因為尋找始源的過程當中拆分不出部分的陰或陽因此只能把始源當作一個周而復始運作的系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壁修解讀

當我們透過解析(拆分)的方式去認識一個系統當分離出 甲 時同時也分離出了 非甲 。

說文解字:

知:詞也。从口从矢。

宷: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徐鍇曰:「宀,覆也。釆,别也。包覆而深别之。宷,悉也。」

哲:知也。从口折聲。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釋言語: 

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第一: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斯:析也。从斤其聲。《詩》曰:斧以斯之。

釋言:

斯,誃,離也。

第七:

斯、掬,離也。齊陳曰斯,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間曰掬。

 

故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

 

壁修解讀:

有无 伴生了(共同為) 生 系統難易 伴生了(共同為)成 系統,長短 伴生了(共同為) 形 系統,高下 伴生了(共同為) 傾 系統,音聲 伴生了(共同為) 和 系統,先後 伴生了(共同為) 隨 系統。

又或者這麼解讀更清楚:

有无相,生也,

難易相,成也,

長短相,形也,

高下相,傾也,

音聲相,和也,

先後相,隨也。

 

說文解字:

相:省視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成:就也。从戊丁聲。

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難:難鳥也。本作𪄿。又《玉篇》不易 之稱也。

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壁修段注: 象侌昜也當為正確)。一曰从勿。

 



 



 

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彡:毛飾畫文也。象形。

幵:平也。象二干對構,上平也。凡幵之屬皆从幵。徐鉉曰:「幵但象物平,無音義也。」

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 者,倒亾也。(壁修注: 長 字示意的是時空的陽極至(同時也是陰初始)。但是,許愼錯解了篆字長的組成。長字應从厂人匕,意思是气在左半圓向上行進至終極轉而降下!物極謂之變。)

 



短:有所長短,以矢為正。从矢豆聲。

傾:仄也。从人从頃,頃亦聲。

頃:頭不正也。从匕从頁。

仄:側傾也。从人在厂下。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

丅:底也。指事。

和:相譍也。从口禾聲。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隨:从也。从辵,𡐦省聲。

第十二: 

追、未,隨也。

先:前進也。从儿从之。

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

 

是以聖人處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壁修解讀:

上天似乎在幕後沒怎麼出力卻使大自然持續規律的運作著(道家聖人指:眞理、大自然運作、神)。萬物就這麼存在著,令人找不著起源。萬物明明由其所生,但又沒有確鑿證據(生而不有。有名萬物之母)。出力作但不留痕跡,作好了,也不說是他作的(產品不貼品牌,也不標示產地)。或許,分析不出造物的部分,是因為分析不出非造物的部分,而這就是萬物都是上天所造的證據。

 

處无為之事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行不言之教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儒學是敎人作士、作君子、作聖賢。道學是敎人作自然人、作知道、行道、作到 的自然人!儒學的高點在:走到圓的最上方;道學的高點在:一直走在動態圓周上,只有相應,不分上下。難怪,在一些道家的文章中,總是以自然人來消遣孔子。正因如此,老子中的一些篇章才說:大道廢,有仁義。

 

說文解字:

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

事:職也。

恃:賴也。从心寺聲。

賴:贏也。从貝剌聲。

剌: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剌之也。

戾:曲也。从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去:人相違也。从大𠙴聲。

違:離也。从辵韋聲。

 

附錄 朱謙之 老子校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范應元本同,范註云:「古本。」又論語集解義疏九引「皆知」,並作「以知」。廣明本、趙孟頫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純本上「已」作「矣」,蘇轍本、董思靖本兩「已」並作「矣」。「已」「矣」古可通用。說文五:「矣,語已詞也,從矢,聲。」字亦作「已」。

 

  故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謙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顧歡本無「故」字。六「相」上,廣明、景福、慶陽、磻溪、樓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趙孟頫本,及後漢書朱穆傳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無。李道純曰:「『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

 

  嚴可均曰:「相形」,王弼作「相較」,見釋文。

 

  謙之案:作「相形」是也。畢沅曰:「『形』,王弼作『較』,陸德明亦作『較』,並非。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用『較』又明矣。」劉師培曰:「案文子云:『長短不相形。』淮南子齊俗訓曰:『短修相形。』疑老子本文亦作『形』,與生、成、傾協韻,『較』乃後人旁注之字,以『較』釋『形』,校者遂以『較』易『形』矣。」案:淮南齊俗訓「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有二「也」字。「長」,因避父諱改「脩」。

 

  馬敘倫曰:「較」,各本並作「形」。說文「荊」之古文作「{艹〈爻彡〉}」,則古文「形」或亦有作「〈爻彡〉」者。「爻」旁與「〈車爻〉」字之「爻」旁相同。或老子本作「〈爻彡〉」,傳寫脫訛成「爻」,讀者以為義不可通,加車成「〈車爻〉」,後世「較」行「〈車爻〉」廢,因為「較」字矣。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謙之案:「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顧歡本、強思齊本亦作「先」。蔣錫昌曰:「按顧本成疏『何先何後』,是成『前』作『先』。強本嚴君平注:『先以後見,後以先明。』是嚴亦作『先』。老子本書『先』『後』連言,不應於此獨異。如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六十七章『舍後且先』,皆其證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謙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聖人治也』。」又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無「治」字。

 

  萬物作而不辭,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並作「萬物作焉而不辭」。陸希聲及太平御覽引皆無「焉」字。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均無「焉」字。

 

  謙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無「焉」字。又「不辭」,遂州、敦煌、傅、范本作「不為始」。范應元曰:「王弼、楊孚同古本。」是范所見王本亦作「不為始」。

 

  易順鼎曰: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數語,全引此章經文,是王本作「不為始」之證,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

 

  謙之案:作「不為始」是也,當據訂正。  畢沅曰:「古始、辭聲同,以此致異,奕義為長。」勞健曰:「說文『〈受辛〉』籀文從台作『辝』,夏竦古文四聲韻引石經『詞』作『〈台丂〉』,古孝經『始』作『〈台丂〉』,蓋二字古文形本相近。」今按呂氏春秋貴公篇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又審分篇曰:「全乎萬物而不宰,澤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蓋皆出老子此章,作「始」義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羅振玉曰:「生而不有」,敦煌本無此句。  謙之案:遂州碑本亦無。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同此石。

 

  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嚴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功成不居」,河上作「功成而弗居」。

 

  羅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又「夫唯弗居」,景龍、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馬敘倫曰:王弼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則王作「不居」。今王「不」作「弗」者,或後人據河上改之。

 

  蔣錫昌曰:按淮南道應訓及後漢書朱雋傳注引「弗」並作「不」,易繫辭正義引「而弗居」作「不居」。強本嚴注:「夫唯不敢寧居。」是嚴「弗」作「不」。強本引成疏經文「成功不處」,是成作「成功不處」。古本所引「弗」皆作「不」。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處」,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華」,七十七章「功成而不處」,「不居」或作「不處」,「居」「處」蓋可互用。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證老子原本如此。

 

  謙之案:王注舊刻附孫礦古今本考正云「『弗居』,一本作『不居』。」又紀昀校據永樂大典本「功成而弗居」,無「而」字,「弗」與「不」同,作「不」是也。又論衡自然篇曰:「故無為之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蓋天下之物,未有無對待者,有矛盾斯有前進。故有美者,則有更美者與之相爭,而美之為美斯不美已。有善者,則有更善者與之相爭,而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一對待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一對待也;難以易顯,易以難彰,無難則無以知易,無易則無以知難,此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一對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長,無長則無以明短,無短則無以見長,此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對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頹,無山則無以見谷,無谷則無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一對待也;安樂悲怨,其出不同,無悲則無以知樂,無樂則無以知悲,此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一對待也;先以後見,後以先明,無後則無以知先,無先則無以知後,此先後之相隨也(用嚴君平義)。由此觀之,天下之物,無處不有矛盾,即無處不在其對待之中各自動作。夫唯無心而順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因天任物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萬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虛,與時俱行。萬物並作,而吾不為始;吾所施為,而不以跡自累;功成事遂,退避其位。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惡;不可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後。立於對待之先,是謂不居;超乎有無六境之外,是謂不有。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於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生、成、形、傾韻(耕部),和、隨韻(歌部,隨,徐禾反),事、教、辭、有、恃韻(之、宵合韻,教協音記,辭,去聲,有音以),居、居、去韻(魚部,去,平聲)。姚文田、鄧廷楨同,惟未及事、教。又陳柱以已、已為韻。

 

  謙之案:「辭」,敦、遂本、傅、范本作「始」,「居」,敦本作「處」。高本漢以始與事、教、有、恃協韻,處、處與去協韻。又教,宵部,事、辭、有、恃,之部,之、宵合韻。

 

  顧炎武曰:「隨」,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和、隨為韻。旁證: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又「不始不隨」。韓非解老:「大姦作則小盜隨,大姦唱則小盜和。」又「故竽先則鐘瑟必隨,竽唱則諸樂皆和」(唐韻正五支)。

 

  江有誥曰:辭,似茲切,按古有「去」聲,老子養身篇「萬物作焉而不辭」,與「事」「教」合韻。又曰:「居」,九魚切,按古有「去」聲,當與御部並收。老子養身篇「功成而不居」,與「去」協(唐韻四聲正七之、九魚)。

 

  右景龍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范應元本九十七字。河上本題「養身第二」(一作「美善章」)。王弼本題「二章」,范本題「天下皆知章第二」。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

春三月,此謂發陳       朱壁修   20180403
何謂發陳?
發:發也。从弓癹聲。
: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从矢从身。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𠛱也。从土也聲。
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屬皆从田。
陳:宛丘,舜後嬀滿之所封。从𨸏从木,申聲。
陳,堂塗也,言賓主相迎陳列之處也。
敶:𠛱也。从攴陳聲。
壴: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从豆。凡壴之屬皆从壴。
𠛱:《玉篇》同列。《說文》列本作𠛱,隷作列。
列:行次也,位序也,又陳也,布也。《說文》作𠛱分解也。

發為離開原點;陳為使既有有序。

春三月養生不能只看升發只談舒展只講外放。如此作只是(瘋長)必須加上木成為枉(曲則全枉則正)才能使其有序朝夏三月發展。
春三月的有序強調的是曲(木曰曲直)。也就是向內抝向圓心抝(曲則全;圓的基本規律)夏天只是路過最後走到冬天然後又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危,在高而懼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也。《徐曰》孝經,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故从卪。《玉篇》不安貌。
停在高點是危走到原點是安。怎麼走?必須知道行道作到全;也就是德全。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