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在新竹講太極圖

好久沒有對中華文化講解了!9月7日(六)下午13:30—16:30 在新竹講太極圖。這是所有中華文化的共同源頭,有興趣的人請mail報名。jubeeshow@gmail.com(本地址僅用於報名,不回答任何問題)演講地點將另通知。

網路報名請點連結:

http://www.beclass.com/rid=1632ba951f5dc051c0ff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一些練功時期的心得…2007.10.17—2011.08.01

一些練功時期的心得…2007.10.17—2011.08.01

學習白雁時尚氣功感想---朱壁修 2007.10.17

我今年47歲,學習氣功剛滿兩年,會接觸氣功倒不是因為身體有什麼病痛,兩年前只是想找一個能終生去做的健身方式罷了.

在這兩年中看到許多學員微妙的變化;原本報名時怕人知道,由於學氣功後因痼疾得除轉而呼朋引伴而來;原本猶豫不決怕浪費金錢時間,一試之後竟預約了所有課程.起初看到台上一個個的見証總以為是拿了什麼好處,到了自己當了助教,看到學員健康一點一滴的改善,主動上台和別人分享,那時他們抓著麥克風總是先長嘆一口氣,似乎要將幾年來病痛給他的心靈摧殘隨著這次傾吐像氣功排除身体病痛般的一掃而盡.

氣功為何能改善人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同樣的功法對不同人的不同病況都有好的效果?學理工的個性總想探究個為什麼.雖說隔行如隔山,玄妙的氣功和理性的現代科技總難湊合到一塊,但隔行不隔理,什麼事總得要講道理.因此我花了許多時間去找答案.

“人体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有個很適當的比喻:當電器用品(如:電腦)電壓不足時(如:110Và95V),這個電器不致於不能使用,但是硬碟可能就不穩定了;也可能螢幕就忽暗忽亮了;也可能突然就沒聲音了.若去檢修個別零件也看不出那有問題,但只要電壓回穩一切就都好了.人也是一樣,人体正常運作也需要生物能的正常供應,一旦生物能低落,每一個体表現出的不正常行為也不盡相同,有些會失眠,有些會頭痛,有些會便祕,有些會因代謝不良而肥胖,也有人連在夏天也不會出汗.只要生物能恢復正常,這一切就會不葯而癒.

記得在學大雁功時,老師說大雁功的功效是在疏通人体的十二正經…,我心裏就在想:是嗎?怎麼做到的?這些招式如何和疏通經絡有關係呢?這個問題我在一年半之後才找到了答案.首先在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找到一段話,大意是說:輕陽之氣入陰經上行,濁陰之氣入陽經下行.但是這個規律和另一個規律:足三陰經由足走身,足三陽經由頭走足;手三陰經由身走手,手三陽經由手走頭.這在手的經絡部分產生衝突,但是如果把手上舉那麼這兩條規律就不抵觸了.難怪大雁功有近三分之一的招式是手上舉過頭的,因為這樣手的經絡才不會”折”到.但是平常手是自然下垂的呀,怎麼說它不對呢?一問又過了半年才由胎兒圖中找到解答.原來我們在母体中四個月到七個月大時手是上舉漂浮在子宮的羊水中的.怪不得嬰兒出生後躺在床上手都是上舉做投降狀,因為他長的時候就己經習慣了這姿勢.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有道統,有傳承的氣功是嚴謹的,是有道理的,是經得起考驗的.在我學習的這兩年中我”檢驗”了白雁時尚氣功所有的功法,發現它們是合乎以中國古代天文學為基礎的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周易,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道家思想乃至於中華文化的根本—天人相應學說.似乎有人將以上種種融合在功法招式中並以氣功的方式將其傳承下來,真是妙不可言.

回春功與龍吐霧的異同 朱壁修 2007/11/13

在這次溪頭的助教訓練中,老師指出了許多功法間的差異,我對回春功和龍吐霧間的異同特別有感覺,以下是我的體會心得.

回春功是我的最痛,一個初級班的功法做不好也就算了,還做錯;自己做錯就算了,竟將錯誤的做法告訴學員.經修正之後,我一直在體會回春功,但是始終覺得和老師的做法有差異,有種不得要領的無奈感覺,一直到一個多月前才有了突破.

我最早對回春功的認識是從腳的重心開始 — 往那轉重心就在那隻腳.就是這個錯誤的認識,讓我犯了誤導學員的錯誤.後來雖然修正回來—落那肩,重心就在那隻腳.看起來是比較順眼,但是比較高雲大師和彥寬老師的做法後,總覺得還是沒看懂.後來,再翻看講義後將回春功的要領 “重心輪換,一腳直一腳彎”再仔細的看一遍,我才找到答案.一腳直一腳彎這個重點我從來都不認同,甚至覺得太執著於此就不可能做好,直到現在我仍然如此認為:這只是別人對功法的體會.那麼重點到底在那裏呢?就在”重心輪換”這四個字.之前我都把它誤以為重心輪流擺在那一隻腳上,但是現在我發現它的意思應該是重心是同時分配在兩腳上,每一瞬間和它之前之後的瞬間,在兩腳分配的重量都不一樣,它是持續在變的,這才是重心輪換的本意.弄清楚這個涵意後再做就覺得很好,而且高雲大師和彥寬老師的做法我就看懂了,更重要的是還看出了原本沒體會到的東西—臀部竟然在畫”8”.腿以上都是活的,腿帶動臀,臀帶動腰,腰帶動背,背帶動肩.藉著身朝左右各90度的轉動,臀就不會往左右方運動而是向左前及右前45度的方向運動,如果掌握好了重心輪換這個重點,臀就不會停住,而是在畫”8”.

本來這個體會我想在說明”得意忘形”時當做例子,但是當天早上看了白雁老師做的回春功後,我有如被當頭潑了盆冷水,怎麼會這樣?腰怎麼下的那麼深?我完全迷糊了,本來原以為有把握的認識,頓時消失無蹤.直到早上上課,老師在說明回春功時提到臀要轉動時,我才又重新拾回部分信心.但是腰下得那麼深始終困惑著我,雖然抱著急切的心情問老師,但是老師的回答仍然讓我沒法讓我把腰下得深和我掌握的心得融和在一起.

離開溪頭往台中的路上,我靜下心來把這個疑問好好的整理了一下.我到底有疑問的地方是在那裹?”是在老師的腰下的那麼深”,那麼,腰下的深有什麼不對?”腰下的深,腰受力過大就轉不靈活,怎麼可能對呢?”所以問題的重點就清楚了,是:如果腰受力多,就不可能轉的靈活,怎麼可能是對的呢?於是我就回想白雁老師做回春功的情景,想著想著答案就出來了.白雁老師腰下的深,但力不受在腰上而是吃在腿上.老師把下腰的力都落在兩腿上,兩腿因此去做”重心輪換”的難度加大,但腰仍是活的,是不受力的,白雁老師做的相較於高位的回春功是更高難度的做法.

我自從在黃帝內經裹看到三焦的介紹後,就對龍吐霧有了多一層的認識,但是也說不上對錯,只是覺得它們之間應該有些關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我們日常飲用的水穀,吃下肚後,其中氣的部分就由氣路上經肺再通往全身;其它的經過脾胃的腐熟作用後,精華物質也上通肺,以營氣衛氣的形式經過經絡系統輸往全身;剩下的部分到了腸系統後,再把剩下的精華物質經深度加工後取出,經過胃到肺再輸往全身.所以,龍吐霧一開始彎腰同時分三次吐氣—肺,胃,腸,我就覺得是在為抖丹之後調動的真氣要通往全身之前做準備.這次白雁老師在說明龍吐霧和回春功的差異時,其實和我原本對招式的認識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我原本一直以為回春功是高位的而龍吐霧是含胸收腹較多是屬於較低位的;原本以為回春功左右轉動角度比雙手在前後相對畫圓的龍吐霧要小.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想通了回春功不管腰下的多少,只要都吃力在腿上就無所謂後,再來看龍吐霧就簡單多了.龍吐霧雙腿仍要重心輪換的分力, 丹田到膻中間也因為要揉動而必須受力;當轉動到左右各45度時膻中以下就不再轉動,但是膻中以上的部分—包含雙肩,還要順勢繼續轉動—這點可能就是龍吐霧之所以只轉動左右各45度的原因.記得在 學大雁高時的預備功,雙手後背身體轉向左後及右後方,藉由兩骻的不動去增加三焦系統的受力,這個目的和龍吐霧轉到45度後膻中以下不動,但上背及肩,手仍然順勢繼續動作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感謝老師的深度解說,讓我們能有更多的認識.

“ 得意忘形 “ 之體會 朱壁修 2007.11.27 周瑞芬學姐指導

得意忘形的本意是指一個人志得意滿 , 行為沒有節制而言 . 在老師給我們的功課中,當然是另有所指.記得老師在教導功法時常會提到 “ 意 ; 氣 ; 形 “ 所以,似乎應該從這裏切入才是.

為了讓大家能看懂我將要表達的概念,我想先略述一下我對氣功理論的學習歷程: 在學習氣功理論時,我並不是一頭栽入某一門派或道家思想中.我是先查詢了很多資料看看大家是怎麼看氣功,氣功和什麼有關?大致得到一個初略的方向: 氣功又稱為導引,是一種養生,袪病的方法.它和中醫,經絡,周易,道家思想,陰陽,五行,八卦都有關係.於是我就從這些地方下手.看著看著竟又發現這些東西還有一個共同的源頭—中國古代天文學 .從這裏產生了中國天人相應的文化基礎,並衍生為中醫,經絡,周易,道家思想,陰陽,五行,八卦等不同的支流.甚至中國的文字都富含這些思想內涵.

中國字的一代表世界誕生時的狀態—惟初大極,也就是渾沌.二則是下一階段:輕清陽上升為天,重濁陰下降為地.所以二既代表天地,同時也指陰陽.三則是指陰陽在升降過程中產生了激盪的作用—氣交,這個化生萬物的能力.以上摘要說法來自 “ 說文解字 “,同時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和此呼應.

看到這裏,就可以回到正題了.”意,氣,形”我認為就是”陰,陽,氣交”.其中意為陰,形為陽,氣為氣交”黃帝內經中的一段話:”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可以讓我們有更清楚的體會.老師在教授功法時一再強調:”動功是重要的,不可以不做動功而氣動; 意念是重要的,不帶意念的動功不是氣功.” 所以,意加形以生氣是功法的要訣.

既然意和形都那麼重要,為什麼還要”得意忘形”呢?或許我們別把”忘形”想成”去形”而是理解成”要得到那形中之意”.就比較能理解了.怎麼說呢?意和形就如同陰陽一般缺一不可,而得意忘形可理解成在陽(形)的系統裏,還可分陰陽,要去把形內所要表達的意融入形中,使得形不只是比劃出來的”招式”,而是有陰陽內涵的”動功”.

以下列舉一些功法的意,形.這是在我家學姐指導下討論出的初步想法,請各位學長學姐多多指教:

1. 龍游昇:外形上雙腳併攏或平行站立不是那麼重要,兩腳分力輪換(甚至說陰陽轉換),帶動腰背的扭轉可能才是重點.

2. 龍戲珠:假如我們設想左腳踩在9點鐘位置,右腳踩在3點鐘位置,在面朝左邊時,我們要畫的圓是按照 9->10->11->12…->8->9的順序;而在面朝右邊時, 我們要畫的圓是按照 3->2->1->12…->4->3的順序.這樣轉出的圓才對(我之所以覺得對,不只是因為它轉起來的感覺像,更因為我感到這樣的畫法都是在表達”陰陽”的意涵,這裏我就不多說了.)

3. 在學大雁高時總覺得大纏手,二纏手,三纏手做不好,看別人做也覺得不行—都沒有老師做

的感覺.這次在溪頭看老師做又有了深一層的體會,可以說是看懂了一些眉目吧. 以前只覺

得老師的下盤很穩,這次還發現老師的上身同時很柔,很活.原來要分出陰陽才是要訣.覺得

做不好的要不是上下身全陽(看起來很娘),要不就是上下身全陰(看起來像機器人).

最後,再強調一次,得意忘形指的是要將招式加上意涵.當意涵做到時,招式上的尺度差異就不

必在意了.

從十二正經看五禽戲 朱壁修 2008.05.04

許多人自從知道大雁功雙手上舉過頭的動作,原來符合十二正經內氣的循行原則(足三陰經從足走身,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三陰經從身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就對功法招式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開始產生興趣.這是自己體悟功法的開始,但就像做菜一樣,你有的材料愈多,技巧愈多,工具愈多,再加上用心愈多,你就愈能做出好菜.接下來我想用一些簡單的原則(五行及十二正經),來概說五禽戲的手形所代表的意義,希望大家能由此激起更大的慾望去挑戰每個招式它們究竟在和我們說什麼.

井穴

井穴是指十二正經的起點或終點的穴道,都位於手指和腳趾上(足少陰腎經的井穴位於腳底是例外,但它有絡脈和前一經足太陽膀胱經井穴的小腳趾相連,所以也可將足小趾視為腎經井穴所在.).以下是十二正經井穴的位置:手太陰肺經(手拇指),手陽明大腸經(手食指),足陽明胃經(足食趾),足太陰脾經(足拇趾);手少陰心經(手小指),手太陽小腸經(手小指),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足少陰腎經(足底,足小趾);手厥陰心包經(手中指),手少陽三焦經(手無名指),足少陽膽經(足無名趾),足厥陰肝經(足拇趾).由以上可看出,它們四個一組,相互對應,中醫也將此種關係稱為”表裏關係”,相信眼尖的人已看出足厥陰肝經沒回到足中趾卻跑到足大趾,這就像是原本完整的一個循環,又連回原點,就像是形成一個有開口結構的項鍊,這也是為何中醫將這個循環起點視為手太陰肺經的原因.

手形

我們先來看鶴戲及虎戲的手形,鶴戲和心相關,也就和手小指,手中指及手無名指相關,所以鶴戲強調這三根手指;而虎戲和和肺相關,也就和手拇指及手食指相關.這些老師上課都有強調,也比較好理解.那麼猿戲,熊戲,鹿戲的本經都在足部,手形又是根據什麼呢?在猿戲中本經的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前後手部正經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以及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所以它和手拇指,手食指及手小指相關,所以猿形手以手拇指扣住手食指,而在做纏頭過耳時,當手從頭後往前時以手小指沿胃經往下(缺盆,氣戶,乳中,乳根穴).熊戲則主要強調手部中指,無名指及小指.鹿戲是和手拇指,手食指,手中指,手無名指相關,所以手形以拇指扣住無名指,食指及中指併攏挺立.另外,除了相關手指的表現外,做鶴形手及虎形手由於是手部本經,所以為主,用陽形也就是開來表示;而其他三戲的手形則為輔,以陰形也就是合來表示.

聽我家師姐和學員歸納五禽戲的步法時提到:除了虎戲以外,其他四戲都是上步,只有虎戲跨步向前後是退步返回原地.想想的確如此,那又是為什麼呢?如果考慮虎戲對應秋天,也就是”容平”(打開天地的容器,將上升到極致的陽氣收進來.),那麼除了步法一進一退可以理解外,手法的一發一收,一鬆一緊也好解釋了.但是,我卻無法用同樣標準瞭解熊戲的步法為何是上步(對應冬天,”閉藏”),只能說…再研究了.同樣還不能瞭解的是渾圓歸一時,為何是虎形手,鹿形手改成標準手形?若說是因為這二戲屬於開所以要改,那麼代表更開的鶴形手就更該改,為何不是呢?

大雁高心得報告 2008.05.11 朱壁修

一. 十二正經

clip_image001

黃帝內經:…清陽之氣上行,入陰經,濁陰之氣下行,入陽經.

只要我們將雙手上舉,就完全可體會以上所述.但是我們平常手是下垂的,造成手部的正經容易堵住.所以,回想大雁初六十四式有多達近二十式手是上舉過頭,就可知道它的目的是要疏通手部的正經.

二. 散病氣/甩病氣/排病氣

老師花了很多時間解釋以上三種病氣的差異:

(一)散病氣:病氣的產生是本身各種氣堵造成的,本質上是正常的氣(沒有起化學變化),是可再利用的,只要將其疏通即可.

(二)甩病氣:病氣的產生是外邪(風寒暑濕燥火)入侵體內造成,是不屬於人體的,是身體可區分辨識的.但是由於本身正氣不足,不能將其逐出體外.

(三)排病氣:病氣的產生是受了邪惑之氣影響,而造成體內原本正常的氣產生質變(化學變化),由於原本是體內正常的一部分,所以免疫系統不易區隔,這也造成驅離的困難,需要更多步驟,更大力度才能排除.

(四)散病氣的步驟:

背爪,氣貫肩井,下壓極泉,以陽形手散病氣.

背爪是吸收大自然之氣(天地大循環),再將所收之氣貫入肩井穴.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起始穴,(也就是足太陰脾經的終點).壓住此穴的目的就像是我們要疏通水管時,如果先將水龍頭打開(氣貫肩井)再將水管壓迫後(下壓極泉)再放開,可以產生更大的疏通力度.接著以陽形手散病氣是指以疏通為主,並不是將此病氣排出體外.由於人體的經絡是像人蔘一般有許多分岐支流,所以壓住適當的穴道(如極泉,兩正經的接點)可以使之前的支流亦先充滿氣,放鬆時這些氣也可幫助推動.

(四—1)對肩為何至肩井穴?

井穴是該經絡的窗口,由井穴可看出全經絡的狀況,十二正經的井穴皆在經絡循行起點或終點的手指尖或足趾尖的穴道(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為湧泉穴,位於腳底,但湧泉穴有支絡連至足小趾接足太陽膀胱經).顧名思義,肩井穴可看成肩部的井穴,所有經過肩部的經絡(手三陽,足三陽,陽維脈,甚至督脈)皆有絡脈至肩井穴,所以氣貫肩井穴,等於氣貫諸陽脈.

(五)甩病氣的步驟:

大纏手/二纏手/三纏手/上步收氣/雙目收/甩病氣

上步收氣時雙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向上收氣貫入氣戶穴:

由於此病氣的產生是因為六邪的侵入產生(所謂的六邪,事實上是指太過或不及之天之正氣),所以所收之氣就不該是全面的而必須要有選擇性,老師說過, 大纏手/二纏手/三纏手的功效在於隔阻邪氣,用在甩病氣之初,目的似乎是將本身不受之邪氣隔阻開來,接著再以上步收氣,將可受之天地之氣納入.有些像是將湯面浮油撥開(大纏手/二纏手/三纏手)再舀湯(上步收氣).氣戶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道,屬於太陰陽明系統,同時也和手太陰肺經直接相關.外邪的侵入多半由太陽à陽明à少陽à太陰à少陰à厥陰之路徑,而排放邪氣的通路在上為手太陰肺經,在下為足陽明胃經.雙目收的目的似乎有如將水龍頭開/關/開,造成間歇性的壓力差以加大效果.最後甩病氣的手形是陰形手,我想,應該是和下一個排病氣做比較:這兩個排除病氣出體外的方法,以排病氣更為強烈.

(六)排病氣的步驟:

托氣/望上/背翅抱氣/撈月/貫頂/排病氣

由於是受了邪惑之氣的影響而造成的病氣,本身的免疫系統以平常方式不足以發現這個變異,所以要來一個徹底的大檢查,使病氣無所遁形,再以大力度加以排除.其中托氣/望上/背翅抱氣以正氣巡行檢查為主,撈月則是天地大循環的大採氣,接著將所採之氣貫入體內由上而下的將病氣強排出體外(內外大循環).

三.草上飄

其實要讓學理工的人接受草上飄是容易的.老師說明完草上飄的動作要領後,我基本上就立刻按受了這個說法,為什麼呢?一個有重量的物體要讓它飄起來其實不難,只要有所謂的”脫離速度”.例如一支箭放在地上是不會飛的,但是若將它射出去,那它就飛了----直到速度愈來愈慢.所以草上飄的動作要領中有一項是:身形要持續向前,保持向前的速度分量,那麼向下的速度分量就會減少,另外一個要領是”平均分佈向下的速度分量”,因為畢竟不可能產生足夠的”脫離速度”,所以飛不起來,於是多少會有向下的速度分量,要將此速度分量儘可能平均分配到和地面接觸的底面積上(雙腳掌).老師持別強調的腳形(先腳跟後腳掌,雙腳輪換)以及膝蓋靠近(雙腳像是以膝蓋為軸的圓運動),同時身體前傾(保持向前的速度分量)就可將向下的速度分量減至最低.而雙腳由腳跟先著地再前腳掌著地則意味著將摩擦力較大的”移動摩擦”轉為摩擦力較小的”滾動摩擦”,再度減少真正下沈的力.

四.陰陽

陰陽的觀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 這二者是相對的,但同時也是互抱的.基本定義是:向上的,升發的為陽,向下的,收斂的為陰.但是,前為陽後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為什麼是這樣子?有道理嗎?要瞭解這些就要從古人觀察太陽說起:

中華民族發源在北半球的黃河流域,也就是在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為了要看到全天候的太陽,所以必須要面對南方,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古地圖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原因.看太陽幹什麼呢?為了要觀象授時,制定曆法以利農事.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以及24節氣的四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和此有關.

所以,當面對南方時,太陽從左邊升起右邊落下(左為陽右為陰),前面是亮處,後面有影為暗處(前為陽後為陰),太陽升起在頭上為白天,下沈後至腳下為黑夜(上為陽下為陰).這上下,左右,前後三對陰陽恰如我們身處的三維空間的座標軸系統,似乎看太陽己經定義出了我們身處世界的大部分,可惜尚差時間這一維.但是,若把觀察期放大到一年,那麼黃帝內經內的”來為陽往為陰”就正正說明了時間這個維度.怎麼說呢?一年的開始是冬至(太陽直照南迴歸線)太陽離我們最遠,漸漸的向我們而來(來),愈來愈近直到夏至 (太陽直照北迴歸線),天氣也由冷到熱(來為陽).之後太陽漸漸的離我們而去(往),愈來愈遠直到冬至(太陽直照南迴歸線)天氣也由熱到冷(往為陰).

陰陽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不可以絕對認定.例如:我們不能說”氣”就是陽,因為若以氣與真空而言,氣是有形的,而真空是無形的.那麼氣相對於真空,那它只能算陰.同樣的,我們也不能說”血”就是陰,因為,若以血肉而論,血為陽,肉為陰.所以只有在以氣血而論,氣為陽,血為陰.

大雁功相對於回春功,大雁系列為陽,回春功系列為陰.而大雁初相對於大雁高,大雁初以調理陰陽為主,以平衡陰陽為主,以相對溫和的疏通方式讓體內十二正經的氣通暢為主;而大雁高則是在陰陽平衡的前提下,以陰陽相盪而生”氣”開始(推膀),用自身陰陽激盪產生的氣來強而有力的疏通,排濁,排毒,以更為陽化的方式行氣煉血,排毒.所以大雁高相對於大雁初,大雁高為陽,大雁初為陰.

五.在推膀的動作中為何強調”陰陰轉陽”呢?

我覺得是雙手由”離我而去”(陰陰)轉為一手”向我而來”(陽).同樣的,橫膀的陽陽轉陰則從雙手合掌後向膻中(陽),由內而外翻掌(陽),翻掌後,二手往左,右側橫推開(離我而去,陰).

六.為什麼”爪貫京門”補腎氣呢?

京門穴不是在足少陽膽經上嗎?原來京門穴又名”腎募”,是通往腎經的門戶.

七.轉身,十字臂時雙腳交叉有何意義?

轉身時雙腳交叉再轉180度我覺得可能和兩件事有關:

(一).陰陽轉換,這比較直覺.

(二).和五行相關,五的古字”X”意為五行,也就是指某集合內所有的東西.

以下部分為2008.4在台北複習大雁高心得:

老師上課時提到:大雁高主通奇經八脈,而奇經八脈為意念和行動的橋樑.

在去年助教查功時看老師做大纏手/二纏手/三纏手就讓我體會出老師的腰以上鬆活及腰以下沈穩是做好的要訣.可是知道了做不到可以說是功力不足,但也可以有另一思考:大雁初的要領和大雁高一樣是以身帶手,以陰使陽,但大雁高和大雁初不同的是它還同時一齊做,也就是腰以上的陽和腰以下的陰同時進行,而我們從意念連到行動的橋樑多半只有一座,所以,才會做起來要不全陽或是全陰.而大雁高通奇經八脈就是要經此功法多搭幾座意念到行動的橋樑,或許檢驗大雁高是否練成的一個指標就是試試同時左手畫圓,右手畫方.

幾個補充的新想法: (2008.04.22)

A1.在散病氣/甩病氣/排病氣的體會中,我較滿意整體的說法,但是在某些局部的地方仍讓我覺得無法”自圓其說”.例如:散病氣相較於甩病氣及排病氣是比較輕微的,應該相對說是比較陰的,但是為何手形是手背向上的”陽形手”?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都沒解.莫非是功法編錯了?這次複習時,我又再好好的想了一下,找到了一個可能但又還不確定的答案:體會沒錯,功法也沒編錯,而是手背向上的手形可能不是我以為的”陽形手”,而應該是”陰形手”;而手心向上的手形才是”陽形手”.如此一來就全都能連繫起來了.但手心向上是不是”陽形手”,我還要再找找資料.

A2.老師在第三堂課給的作業:為什麼右擊掌拍兩下而左擊掌拍一下?我想這應該還是和陰陽有關,以左右而論左為陽右為陰,以天地而論天為陽地為陰,天一地二,所以右擊掌兩次左擊掌一次.擊掌幹什麼呢?老師說過是要激發手三陽經及手三陰經為之後的點穴預作準備.而右擊掌的兩下激發了右手的手指心面及手指背面,還有左手的手指心面,而左擊掌則激發了左手的手指背面,所以左右手的手指心及手指背在這三次擊掌中都被激發了.

A3.推膀的陰陰轉陽和橫膀的陽陽轉陰:

一年前上課所體會的陰陰轉陽和陽陽轉陰在現在看來覺得有些太小看它了.首先,把陰陰轉陽放在大雁高的開始,而把陽陽轉陰放在大雁高的結尾,就有它隱涵的意義.它是不是在告訴我們從秋(陰)冬(陰)的收藏轉為春(陽)的生發呢?一開始腳跟落下,臀部主導由下而上(腎,冬藏),到伸爪至太沖穴(肝,春生),再起身雙手胸前抱球落坐(膻中,氣會穴,任脈,肺,秋收),藉由推膀動作的”陰陽激盪”而轉化為能量(氣),再將這能量注入肝腎(京門穴,足少陽膽經,又名腎募.)

而橫膀的陽陽轉陰就應該是從春(陽)夏(陽)的生長轉為秋(陰)的收.從合掌(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屬於厥陰少陽系統,應春生),到兩手小指為軸翻掌(手小指外側為手太陽小腸經,應夏長),接著做雙手向左右橫推出去,拇指及食指內扣(手拇指及食指為太陰陽明系統,屬肺,應秋收).而橫膀向左右平推出去,我覺得它也有學問在裏面:橫膀後雙手和身體形成”十”字,這個”十”字可不簡單,在說文解字中說:”十,數全.”意思是”十”這個象包含了河圖的南北東西中的”1,2,3,4,5,6,7,8,9,10”所有數.這也意含圓滿,完成.例如”章”就是”樂盡”,指一曲結束,從音十.所以橫膀時除了注意手形外,同時身體也要向上伸直才對.

最後,有一個問題想要問老師:為何做完大雁高時身體的面向不在起始的方向,而是向左轉了90度?

2008.05.11

上週四彥寬老師在新竹上大雁高提到散病氣時,要學員體會手背部(陽面)和手內部(陰面)氣在流動時有何不同?結論是:氣在手背部流動時感覺比較涼(陰),而氣在手內部流動時感覺比較熱(陽).這就使得散病氣手背向上為陰形手有了根據.

大雁高的靜功為何要面朝西方? 朱壁修 2008.05.21

延續大雁功應面朝那個方向這個問題,接著就是要解答大雁高的靜功為何要面朝西方?以下先提幾個看法﹕

西方應收,大雁高靜功強調內外大循環,氣要由百會穴進入體內。

西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面朝西方做靜功會有神助,較有效果。

以上看法不能解釋為何只有大雁高靜功面朝西而其它不必。其實在討論大雁功應面朝何方時,所立論的遵循"氣場"方向就已給了大部分的答案,剩下的只是再聯想中國天人相應的文化就可以了。怎麼說呢?古人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秋冬,同樣的,一日也可分成春夏秋冬,一日之春為寅至辰(03:00—09:00) ,一日之夏為巳至未(09:00—15:00) ,一日之秋為申至戌(15:00—21:00) ,一日之冬則為亥至丑(21:00—03:00) 。所以在一日之夏後的初秋是一日之下午,太陽照西方,加溫西方的空氣使得西方的熱空氣上升形成向東(西上東下)的熱對流氣場,此時面對西方做大雁高靜功"恰好"能符合大雁高靜功強調的心法﹕氣由雙腿下行自湧泉出,在身前向上,過頭頂高度後再轉向自身由百會穴貫入,經衝脈入雙腿。形成內外、天地之循環。同時,這個答案也正能和大雁高結尾是在強調 "春夏" 轉""秋" 相呼應。

最後,我覺得其實大雁高結束似乎不必非得面向西,畢竟不是每次都要做靜功(就算要做,動功結束再轉向西方就可以了。)。否則,反而限制了大雁功只宜在14:40做。

再談大雁高 朱壁修 2008.04.28

這次在台北複習大雁高之後,讓我能夠學會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整個功法,體會也就自然不同。有感於要有這些體悟所需具備的背景知識不易獲得,所以將它們整理出來供有心人參考。

我對整個功法認識的突破點在於孫老師所編寫的講義中所提到的﹕"推膀,….陰陰轉陽。"以及"橫膀,….陽陽轉陰。"在去年剛學大雁高時,也對它有些體會,但僅著眼於局部招式上的認識,但是,事隔一年,有兩件事促使我有新的體會。

第一件事是在今年三月我在看黃帝內經時,對其中的"四氣調神大論"裏的論述有些疑問,經查過手邊幾個不同版本的注釋後,仍覺得有問題,於是又買了幾個版本看,看完之後發現它們仍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在"四氣調神大論"中主要論述為﹕人要按天地大自然之道來調整生活方式、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原則作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歷代的中醫對這篇文章都推崇備至,覺得它文辭優美、寓意深遠,是養生的最高指導原則。以下節錄一段我覺得有疑問的內容﹕"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各家對春的"發陳"—把陳的東西(意指去年冬天所藏的)生發起來﹔對夏的"蕃秀"—萬物生長茂盛,開花結果(蕃﹕上頭的草及下頭的番指獸爪印,而秀指結實豐美。),對冬的"閉藏"—把好東西放在看不見的地方並關上門(藏﹕善也,意指美好的東西都有隱而不見的德性)。都有合意的解釋,唯獨對秋的"容平"大家的看法都是"容貌清平"一副秋高氣爽的樣子。不是不能容貌清平,而是這和秋所對應的"收"有什麼關係?而"發陳"、"蕃秀"、"閉藏"都顯示用字精準,沒道理秋三月的"容平"就只是容貌清平。接著我只有去查說文解字,容,比較簡單,上頭的房子及下頭的山谷(泉出通川為谷)都是可以裝東西的,所以它是容納的意思。容納"平"是什麼意思?平是什麼呢?平,舒也。等於沒說,再看平是怎麼組成的﹔平,從八"虧"的右邊,讀"於"聲。八是分的意思,那"於"(虧的右半邊)呢?正巧它正是"於"的意思﹕象氣之舒,從"巧"的右半邊及從一。一者,其氣平也。怎麼又回到原點?再試試"巧"的右半邊(讀"考"的音)是什麼意思。"氣欲舒出而上礙於一也"。這就對了,原來"平"是指春夏的陽氣向上升到了極致後(碰到天頂)向四面八方分開。而"容平"就是指把這個向上升發碰到天頂(夏末)向四面八方分開的陽氣引而下收納(房子、山谷都在地上,而秋天正指陽氣向下沈降。)。這個發現太有價值了!因為從唐朝王冰注釋黃帝內經以來,所有版本(我所查的版本),"容平"都指容貌清平。

第二件事是這次複習時我試著在遠處看老師的動作。遠不是看不清楚嗎?是的,在遠處看不清楚動作的細節,但是,在遠處卻比較容易看出整體要表達的意念。

所以,在回顧"陰陰轉陽"和"陽陽轉陰"時,我突然心頭一亮﹕咦,推膀是開始、橫膀是結束,開始用"陰陰轉陽",是在表示由秋(太陰)、冬(少陰)轉春天(少陽)嗎?結束用"陽陽轉陰",是在表示由春、夏(太陽)轉秋天嗎?那中間的過程就是春、夏囉!

當第五堂課老師教橫膀時說﹕手拇指、食指內扣(手太陰、手陽明﹔應秋)。我就覺得對了!接著老師再說往外推的時候要有"開"的意思。當時,我幾乎聽到自己噗通噗通的心跳聲,真想大喊一聲"道安兄,真是太精彩了!"原諒我的不敬,我只是覺得我和功法的原創人當時是那麼的貼近。

或許有人說﹕等一下,秋不是應"收"嗎?老師說要"開"你樂個什麼勁?妙就妙在這裏,大家都把"收"、"藏"看成一樣,其實不然。"藏"是指隱而不見的美好東西,而"收"則是指把東西裝起來。不是說"容平"嗎?裝"平"要有容器呀!而容器在裝東西時沒有開口怎麼行呢?你看,容的谷指"泉出通川為谷",沒有開口就不行!

寫到這裏,再多驗證一下推膀、橫膀之間的功法真的都和春(厥陰少陽系統﹔生發、肝、膽、心包、三焦)、夏(少陰太陽系統﹔長、心、小腸)比較相關,而和秋冬比較不相關嗎?我倒不敢下此結論。但是,有幾個地方倒是值得一提的。

老師說練大雁高要有"英氣",要有"俠士之風"。什麼意思呢?要有春夏的生發、茂盛的陽氣!你的"神"(心、夏)、"魂"(肝、春)要投入。另外,我還注意到有幾個地方腰、背是像"尋風"一樣向前伸展的!如﹕排病氣完的起身、交叉完的起身、以及外髁貫氣時,老師的上半身都保持和腿近九十度角,以及上半身都向頭的方向伸展。感覺上看起來就很"帥",與此同時,這也表達要突顯陽的概念(以人身上下而論,上半身為陽。)至於探地時,以身體將右掌送出、以及合掌、搓掌時,整個背部以腰為軸以"微笑曲線"的方式擺動。在彥寬老師賣力的示範下,相信大家都已抓到要領。

最後,也試著探討一下,大雁功在做的時候該朝那個方向?記得老師說過練大雁高的靜功時要面朝西,練大雁高靜功要面朝西,不應等同練動功時要面朝那個方位。所以,我們可以先把這個限制拿掉。那麼做大雁功該朝那個方位呢?

我們先看大雁的屬性﹕大雁是鳥,在五行中屬火,南方,夏天,心。乍看之下,好像應該面朝南方。但是,也有另一個看法也還不錯﹕大雁是侯鳥,會隨著季節遷徙,在秋冬時往南飛避冬,而春夏時往北飛。為什麼呢?很多人說是因為地球磁場,這個說法可以解釋南北向的遷徙,但它不能解釋秋冬南飛、春夏北飛。因為地球磁場方向在春夏和秋冬並沒有不同。那麼是什麼原因決定這個方向呢?答案是﹕氣場。(我老婆看到這裏一定覺得我昏頭了,什麼都扯上氣功。)我們來分析一下﹕在北半球太陽從直射南迴歸線(冬至)北移,直射赤道時是春分,接著再北移直射北迴歸線(夏至)。在由冬到春夏這段期間,南方的空氣是被持續加溫而上升的,這個現象會和北方的空氣形成向北的熱對流。而在秋分之後原本南方被加熱的力度大為減少,使得空氣因冷而下沈,這又和北方的空氣形成一個向南的熱對流。大雁鳥就是乘著這個熱對流飛行遷徙。所以,如果考慮到大雁鳥春夏飛行的方向,我想,練大雁功時面朝北方就比較合乎天地大自然之道。而我們如果面朝北方開始練大雁功,在結束時"剛好"面朝西方,也就有理可據了。

學功三年心得整理 朱壁修 2008.10

一晃眼學氣功已三年了,回想這一路走來確實頗多辛苦。為了讓錢花的值得,也為了讓投入的時間、精神有價值,更重要的是不想被旁人視為愚昧無知,我就是要將氣功的道理搞清楚。在前二年的學功期間,談不上對氣功有任何體悟,光是忙著記招式、矯正動作就占據所有時間。終於在一年前看老師做鳳翔與龜縮的功法時,透過我的提問與老師的解答,讓我邁入另一個層次。

鬆是氣功的入門階

當時看到老師做完撐、轉之後,上頭的手怎麼都不落下來?老師回答說:二手之間有很多氣,因此手壓不下來。本來想老師練功三十年,手中氣感足是理所當然,我們初學的人沒有這種功力,自然做不到這個境界。但轉念一想:氣足、手壓不下來是相對的,就算氣不足,但只要手夠輕,應該手也降不下來。於是,我就擺好架式,再想像有許多氣球吊著我的手,果然,我覺得我的手也下不來,二手之間還真覺得有很多氣呢!這個道理想通之後,許多之前想不通的事情就都一下子全明白了:原來放鬆是那麼的重要。沒放鬆,那怕招式做的再精準也不會有效果。怪不得看到許多新學員明明動作就做的不好,可是效果卻都比我好,原來他們有意無意的做到了放鬆。我花了兩年才想通了這個 "大道理" ,之後練功感受就不一樣,就連小學生都會說:姑姑,朱助教最近練功比較有氣感了。

但是,怎麼才是放鬆呢?總不能都想著綁氣球吧?於是我好好的整理了所學的功法,用四個字來概括:以陰使陽。也就是說:用意念(陰)帶動作(陽);在動作中用下身(陰)帶上身(陽);在上身動作中用身(陰)帶手(陽)。手在所有的動作中是最被動的,都是被身帶動的。只要手是被帶著動的,就自然能放鬆。我將這個想通之後,以為把握住了所有的要領,於是就去考問我家師姐:用最簡短的話來概括所學功法的要領。她給的答案是:連續。哇!比我的還簡短,而且的確在 "以陰使陽" 範圍之外。老師也說過:招式和招式間要一氣呵成,不要中斷。於是,從此我就用 "以陰使陽,連綿不斷" 的原則來看所有的功法。

上個月老師在簽書會上示範了大雁功,由於我這近半年的習慣使然,我都是站在側面看腰、腿之間的變化。這次,又給我看到了另一個原則:重心的移動變化是小的,是儘可能留在中間的。例如:老師在做雲手及起扇上飛時,重心並不是坐實在彎著的後腳,而是將彎腳的膝蓋移向打直的前腳,這麼一來重心就始終落在二腳之間,至於有多中間,那就看功力了。這使我聯想起:不管重心在前也好,重心在後也好,都不要把它想的那麼滿。當二腳都在地上時,把重心移到某隻腳百分之百的認知應該是不對的。

氣感很重要,但不對的氣感莫強求

本來我很不想談這個題目,因為自覺沒有氣感。只是為避免許多學員為了追求氣感而忘了根本,因此才又囉嗦幾句。氣功本名導引,顧名思義是以動功的動作帶領氣行。所以,正確無誤的把動作、招式做對,讓體內的氣自然運行才是根本。如果沒有按照老師上課時強調的要領確實做到,卻去學老師練功時的氣感,這種做法就像學寫毛筆字時,先去白描字的輪廓再去填黑。乍看之下有個樣子,但一輩字也寫不出自己的體。所以,老師說的 "讓氣帶著做" 可千萬別以為只要有氣動,招式就隨它了。相反的,招式如果做確實了,也許突然會覺得有人默契十足的加入原本的獨舞,那應該才是 "讓氣帶著做" 的本義。

強調做三次、七次,那做五次會如何?

從這個題目可看出我還真是個問題學生。這個問題我在學功初期就自問過,也自己找了個答案:等我練到能反觀內照時就知道了。三年過了,唉!身體中的那個人還是沒讓我瞧見。不過,我也不等他了,我已經又有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做幾次都一樣!我想替我擔心的人一定不少,完了,看你這次怎麼拗。假如做幾次都一樣,為什麼要分三次、七次呢?那是因為三次代表陽、七次代表陰(這屬於數術系統,就先相信這點吧。),編創功法的人,只是要透過這些數字來強調這些招式的屬性。陽就和鬆、活有關,和開有關,和左有關,和順有關,和疏通有關,和春天、夏天有關,和生、長有關…;陰就和沈、穩有關,和合有關,和右有關,和逆有關,和補有關,和秋天、冬天有關,和收、藏有關…。所以我才說:做幾次都一樣。但是,知道該做幾次可就重要了。

陰陽平衡與陰陽轉換 朱壁修 20090216

陰陽平衡與陰陽轉換看起來字都認得,但要理解它們和道家氣功的關係、尤其是功法招式的關係就沒那麼簡單了。最難的部份是陰陽的本義,古字的陰陽是不含左邊的"阜"部首的,所以陰是上今下云,陽則寫為昜。古字的上今下云陰指的是陽極盛時所生之"一點點陰",而昜則為陰極盛時初生之昜。而有阜部首的陰陽的意思則是﹕昜極盛為陽、上今下云的陰極盛為陰。這也是為什麼說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以及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應為昜極(陽)生今云陰、今云陰極(陰)生昜)。

clip_image002

陰陽本義圖

第二個難理解的部分是﹕陰陽必須是動態的,必須是周而復始的,甚至必須是互相影響的。所以,年復一年的春、夏(少陽、太陽)與秋、冬(太陰、少陰),就是陰陽的最佳例證。

那麼,什麼是陰陽轉換呢?很簡單,就是指冬至的陰生昜以及夏至的陽生今云陰。它是陰陽周而復始循環的一部份,所以它是自然發生的,不是用力刻意去"轉換"出來的,也就是說漸漸升發到了極點、下一步自然就轉為漸漸沈降(昜→陽→今云陰)。而漸漸沈降到了極處就轉為漸漸升發(今云陰→陰→昜)。用回春功的"重心輪換"來理解是最適當的比喻。當左腳出力逐漸增加(由昜→陽)之後,左腳的用力就會成為出力逐漸減少(由今云陰→陰),而右腳則始終和左腳保持相對的狀態,也就是互為陰陽。

陰陽平衡呢?也要從動態中去理解。它指的是氣要穩穩的升發、也要穩穩的沈降,不是指靜態量的一致。陰陽本就有自己的節奏,當冬天不像冬天,夏天也將不是夏天。當突然的升發產生或是沈降有了阻礙,就破壞了陰陽平衡,這就是陰陽失調。做好陰陽平衡是做好陰陽轉換的先決條件,就像是先分段的做好陽的本份與陰的本份,才能替下一階段的陰陽轉換營造良好的環境。但是我們也不要僵化的認為陰陽平衡是一致性的勻稱,而應視為自有其節奏。

如果我們把時鐘的12點視為夏至、6點視為冬至,那麼9點就是春分、3點就是秋分。由6點到12點就是由昜到陽的過程﹔而由12點到6點就是由今云陰到陰的過程。大雁初強調的陰陽平衡就像是在做9點附近單純的陽升發或是3點附近單純的陰沈降。而大雁高則除了各種節奏的陽升發、陰沈降之外,更強調12點附近與6點附近的陽轉今云陰和陰轉昜的陰陽轉換。

練氣功是為了長生不老 朱壁修2008.12.31

看到這個題目,許多人會立刻起反感﹕又要騙人了。但是,會這麼想的人是因為沒把題目看懂,他直覺的以為談的是永生不死。什麼是長生?平均壽命若是八十歲,能活到九十歲、一百歲就是長生﹔怎樣又稱為不老呢?到走前一天都能自理生活、無病無痛就是不老。咦,好像不是做不到的事﹔但要做到好像也不是非練氣功不可。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說只要好好過日子,就可以活一百歲,沒說要練氣功。但關鍵就在"好好過日子"是怎麼過日子?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一段就十足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前幾天一個在園區工作的朋友在電話中和我聊到﹕我現在血壓高,你知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我壓一壓…。我真想告訴他只要他能把工作壓一壓,血壓可能就正常了。但,能聽的進去嗎?能做到嗎?恐怕會落個﹕不幫就算了,講什麼風涼話?的下場。西方醫學現已承認並接受情緒壓力也是高血壓的成因之一,但是,病人若沒吃藥、打針,他心裏就不踏實。其實,放鬆就能治病。

許多疾病的成因是由於心理及生理的緊繃(這也包含外力造成的肌肉緊繃)。只要能身、心放鬆,就能緩解、就能治癒。道家的養生氣功強調鬆靜,就是很好的治療手段。也有人說﹕我每天都有在運動,所以不需要練氣功。所有的運動都強調"用力做",而氣功則強調"放鬆做",這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兩回事。用力做的結果只會造成緊繃、只會形成勞損、只會成為運動傷害。不信的話,找個按摩店一試便知。相反的,放鬆做則會使原本勞損、緊繃的漸漸回復彈性。但是,放鬆做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學問可大了,這也是它為什麼會成為一門學科的原因。

怎麼放鬆呢?如何在動中放鬆呢?又如何做到招式要求又同時放鬆呢?我目前只能用"以陰使陽,連綿不斷,陰陽守中"三個原則來概括。而透過這三個原則,可以檢視功法練的是否達到放鬆的要求。不只大雁功如此,回春功如此,甚至太極拳亦如此。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個原則就是氣功中放鬆的"象",是"元素",也就是得意忘形中的意。掌握了象,招式或是外形就只不過是表達象的外衣罷了。我這次去上海,有人見我學氣功後身體狀況大好,便要我教氣功,我告訴他只要在當地找合適的氣功學習即可。後來陪同他去附近公園看人打太極拳,雖然沒學過太極拳,但我卻能一眼看出太極拳也不出我所領悟歸納出的三原則。真應了蘇東坡說的﹕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嘗謂不學可。只要掌握了原則、精神,不同的揮灑就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罷了。董其昌也說過類似的話﹕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應當是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什麼意思呢?要看影片,別看照片。別太在意手、腳、身的最後位置,該關心的是它們怎麼到這個位置的。過程比結果重要,也就是要知其所以然。我一直覺得讓我體悟氣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觀看白雁老師六片DVD中的大雁功前十式。雖然只有區區十式,但是讓我看到了以腳帶身、以身帶手的意旨。過了這道關卡,體悟氣功就容易多了。

雖然透過道家的養生氣功,經由身心的放鬆可以讓長生不老成為可以追求的目標,但這並不表示這是唯一的途徑。任何可以使身心放鬆的事物都有這個效果,只是養生氣功是中國人驗證了二千年較為有效的經驗之談罷了。散步,其實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身心放鬆方式。因為在散步時心情很自然的就先放鬆了,較困難的是如何在動的過程中讓身放鬆。首先,由腳帶動身,腰以上都不出力,都是被動的,最後要注意的是﹕腳步邁出在落地前要有"送胯"的動作。如此一來就能很自然的在動的過程中做到身的放鬆。這個方法雖然沒有經過驗證,但因為這種動的方式符合"以陰使陽、連綿不斷"的原則,我覺得應該可以達到放鬆的目的。這對於有心養生,但又限於各種理由不能學氣功的人而言,不失為一不錯的入門階,等到感覺到了功效,再來學更全面的道家養生氣功也為時不晚。

說過了鬆,下次有空再來談靜。

由運動的字義與詞義完全解讀道家氣功

朱壁修2009.03.30

我們常說的運動,其實只做到了其中動的部分。說文解字上說運是﹕遷徙也。但是,這個解釋並不能讓我們完全理解其中的涵義。運字的右半部的軍,是指﹕圜圍也。也就是圍成一個圓的意思,而左邊的走之旁就指﹕進行中的,也就是加ing的意思。把它們合在一起用白話來解釋,運指的就是﹕在圓中的旋轉。

動是身體的活動,但人的身體活動並無法做到先圍成一個圓再做圓的旋轉。所以,運是特指氣在人身體經脈中周而復始的運行狀態。把運動這二個不同涵義的字放在一起所形成的詞,尤其能突顯出一個高明的氣功家透過造字、造詞向我們解釋氣功的原理機制。運動這個詞就像陰陽、有無、材力、動靜、起居…一樣,屬於陰陽互抱、互根的詞。也就是說看起來二個相反意義的字在同一個系統中共同完成一件事。就像男女跳舞一樣,一進一退﹔也像是酸和辣本質互克的味也能融合成好吃的酸辣湯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和而不同。所以,大動、多動就難以做到運﹔而少動甚至不動才能創造起運的環境。

這就是氣功中特別強調靜功的原因。動功可以有疏通經絡的效果,當然這也能治病,不過,動功的背後重要目的是要為靜功營造良好的環境﹕已通暢的經絡。在練靜功時若能內氣發動(起運)就表示氣在經脈中開始運行了,若是經絡仍不通暢,就會產生外動。這也是不少初學者,尤其是有疾病的初學者特別容易外動的原因。那麼為何有人練功許久在做靜功時仍會外動呢?那是因為沒有守神,當心沒有定下來、仍想要和外界的動應和時,也會產生外動。在上課時老師請助教上台示範氣動狀態就屬於這種情形。所以,經絡通暢且守神得宜的人在做靜功時,就會感到氣在身體內周而復始的運行,這就是運。運就像是源源不斷的將補給品送到各個部位,也就是它,才能治我們的大病、久病、深層病、胎中病、甚至起到生命再造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學的功法不論是大雁功還是回春功都有搭配靜功的原因。但是,最高級的龜壽功怎麼沒有搭配靜功呢?

如果瞭解了龜壽功沒有搭配靜功的原因,我覺得就搞懂了龜壽功。因為對練到家的人而言,龜壽功本身就是靜功。老師說過練龜壽功腦子不要去想怎麼做,目的就是要我們守神。可是就算是守神了,那麼大的動作又如何和不動扯的上關係呢?的確沒法和不動扯在一起,但是卻可以和少動連結在一起。可是仍然不對呀!雖然龜壽功的招式不像大雁功那麼複雜,但總比回春功複雜,怎麼能說它少動呢?關鍵就在這裏,龜壽功所有的招式不論是乾坤功還是四象功、八卦功以及鳳翔與龜縮功,歸根結底,都是周而復始的在做丹田的一收、一放,藉由丹田處的收放,像石子投入水中產生漣漪一樣擴散到遠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道、不同的頻率就產了不一樣的招式。講的太玄了吧?光是丹田的收放那能傳那麼遠?會這麼問的人,他的身體不是像一鍋清水,而是像一鍋玉米濃湯,所以老師才會告訴我們練龜壽功前一定要先做好預備功,也就是回春功,先把身體放鬆活。

我猜,如果真的做到龜壽功的要領,也就是守神、少動,那麼在做龜壽功的同時,運就會開始了。甚至,做到一半就頭頂百會穴點地(不動),身體形成一個圓(圜圍),而氣就在其中運行。這種境界真是令人嚮往!

簡單的"運動"二字一詞,不僅說明一般的運動和道家養生氣功的差別,同時完整的交待了養生氣功不同層次的方方面面。正確且全面的認識它們,就知道養生氣功起源還早於運字造字之前,到現在,我們能透過老師學習到幾千年前古人智慧的原汁原味,怎能不慶幸呢?

看到這裏,我想,氣動不再會是學氣功的目標,那只是部份人的必經過程,對於有疾病的初學者尤其如此。那麼保持健康該是學習氣功的最終目的吧?我覺得還可以再貪心一點。在老師部落格內有關"黃帝內經詳細解說"連結裏說的﹕不扭曲、不變形﹔知道自己從那裏來、往那裏去。這段話才是我學習道家養生氣功最大的收獲。

為什麼做完龜壽功不做收功式(氣歸丹田)?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收功式是幹什麼的!大雁功及回春功強調導引氣來做些事,如疏通經絡、鬆活筋骨等,即使到了靜功階段,也仍然繼續進行。所以,氣是處於外放狀態(包含大雁高靜功強調的天地大循環、內外大循環)。而龜壽功從一開始就著重"歸中",並以反樸歸真為目標,所以全程都強調導引氣往內收、往內藏,既然沒有外放,最後就不必做收功式了。

朱壁修 2009.03.31

人生三條路--龜壽功 朱壁修 2009.05.17

"龜壽功是收藏,練後會三少一多,這表示有了效果…"

"練龜壽功會很累,流很多汗﹔有很多細節要體會,動作難度大,並且要求都要做到位…"

"人生三條路,凡人路、仙人路、夭折路。練龜壽功能讓我們走上仙人路…"

這三句話上課時一直強調,可是仔細看看,把自己弄得很累很累,吃不下也懶得說話,就只想睡覺,說這樣就能走上仙人路,實在是很難讓人心服。看老師做龜壽功,難度很大,的確也都有做到位,可是又覺得"很好看"。雖然我花許多心力把各個動作拆解開,包括龜背該如何做、身體的縮放帶著手腳畫圓、要慢、要穩、要沈,甚至自我要求全程閉嘴來幫助以較平靜的心來做,卻都沒有辦法做到好看。要做到好看,背後真正的道理是什麼呢?也許有人說﹕開玩笑!老師當然做的好。但這麼說沒有我要的答案。再回頭看看之前老師強調的重點,我明白了。

雖然說是收藏,不如把它理解成省著點用。小鳥在天空拍拍翅膀能飛,老鷹在天空張著翅膀,靠著身體轉個角度也能飛。省著點用力、多藉著"勢"的變化(例如重心的轉移可以帶出很多動作)來幫助做動作就能做的"好看"。三少一多不是累出來的,是省著用力的結果。把能量都用在刀口上,一樣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是輕鬆、優雅的做好。但是,這只能說明可以活得久、活得好。回到先天態、樹老重新接嫩枝,又如何和這扯得上關係呢?

這時候黃帝內經就發揮效用了。天人相應這個現象,古人很早就告訴了我們。天地大自然的律動是有節奏的,萬物都會與這個節奏應和,包括人也是如此。所謂的凡人路是指後天感受節奏能力失去功能的一般人正常走的路﹔夭折路則是指過度耗損不知節制的路﹔仙人路則是指具有感知這個節奏,並且隨之調整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的先天態。當春天到來,萬物都由閉藏轉為萌動的時候,能感受到這個變化的人,自然就會起而應和,這就是樹老重新接嫩枝了。練出這個感知天地律動節奏的能力,就要靠把龜壽功做到"好看",也就是省著點用力這個訣竅。當在做招式時如果省著點用力,整個過程就在幫助我們體會週遭的細小事物及其細微變化。如果能做到感知到氣的存在,那就表示夠鬆了,再進一步若比氣還鬆、還小,那應該就能感受到氣的形狀、甚至氣的變化。再進一步,隨著氣的變化身體也跟著變化、甚至這個變化也影響氣的變化,那就是天人相應,也就是在玩了。

練龜壽功練的很累,只是學習的必經過程罷了!

對於尚不具感受天地律動節奏的人而言,除了放鬆做、省著點用力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方法可以幫忙訓練出這個能力呢?有的,而且大家每天練功時都有在做。是什麼呢?不告訴你。

我對功法的歸納可以再加入一項﹕以陰使陽、連綿不斷﹔隨勢而起、陰陽守中。

大部分的時間和老鷹一樣在做滑翔機、萬不得已才拍下翅膀給新動力。我一直認為力發於腳,這個原則沒錯﹔但老師更多的時間是靠"主宰於腰"這個原則在應用、分配這已經發出的力所造成的勢,所以也是對的。利用已發生的勢帶出下一動作的起就不必出新力,所以老師才會認為主角在腰不在腳。沒有隨勢而起的體會是不能接受腰主導這個概念的。

由滑翔到發力是一次陰陽轉換、由發力到滑翔也是一次陰陽轉換。經由不斷的練習體會其中的變化、就可以對感受到天地的律動更增添一份功力。

五禽戲能調理五臟,誰說的? 朱壁修 20091023

…五禽戲是華佗所創的養生功法。

…我們學的五禽戲是高雲大師根據中醫、經絡、五行相生學說所編創的。

…目前流行在外的五禽戲超過一百種。

以上這些話是老師上五禽戲時說的話。那麼,在這上百種的五禽戲中那個比較有道理?練五禽戲能夠調理五臟嗎?誰說的?是那些動作起的作用?我們練五禽戲要注意那些重點?高雲大師在編創五禽戲時根據是什麼?大師想要透過五禽戲傳達什麼概念?

我在幾年前對五禽戲的手形、腳形,找到它們與十二正經經絡循行的相關性,現在,我引用黃帝內經第四章金匱真言論裏的一段話,來回答上面所有的問題。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字在中醫裏讀為輸,意思也和運輸的輸類似。所以這段話是告訴我們﹕心系統和胸、脅(膀、腋下兩肋)有連繫,心系統有病會反應在胸脅部位,而運動胸脅部位可以調動心系統。同樣的,脾系統和脊(脊柱最突出部位、約在胸椎第七節、第八節,至陽穴位置,脾臟後上方。)有連繫﹔肺系統和肩背有連繫﹔腎系統和腰(腰圍)股(大腿骨最上緣)有連繫﹔肝系統和頸(脖子)項(頭後)有連繫。

知道這些後,再回想我們所練的五禽戲,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和我一樣嚇一大跳!原來功法的重點在這裏,原來高雲大師編創這套功法是根據這段話,經由運動連繫五臟系統的身體各相關部位去調動五臟系統,進而起到治病的效果。這些是誰說的?是黃帝內經說的!

clip_image004

練道家養生氣功的要領 朱壁修 20100125

學習道家養生氣功是有竅門的

學習任何有道理的東西,除了由最表象、最外層、最基本的形著手外,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去總結所學的東西,並試著去歸納,直到找著其中的規律為止。這時,再回頭看最先入門所學事物的表象,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氣功的氣,本寫為气,意思和現代科學所理解的場一致,意思是﹕因為周而復始的旋轉運動而產生的力量。也就是老師上課時所說的﹕圓的力量是最大的!

練氣功就是希望由外形的周而復始運動帶出因旋轉而產生的力--場。不管任何功法,都適用這個原則。比較大的問題是﹕怎麼做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找出發力的源頭。找到這個源頭後,就由這個源頭進行周而復始的運動,帶出所有的招式。這個發力源頭絕不在手上,至於在身上那一個部位,將因個人身體狀況及對功法的理解程度而異。只要功法是由除手以外的發力源頭帶著做的,就已掌握了氣功基本的法。

第二步就是﹕不讓力的源頭運動停止。它可以慢、可以勻,但不能停。只要停,場就不復存在,得重新來過。所以,剛練習的時候就別想其它部位,多注意這個必須一直動的源頭。接著,力的源頭發的力愈小愈好,但仍得要帶出其它不出力部位也要做到的動作。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放鬆的身體來配合才做的好。最後,不要過度解釋成力的源頭在畫圓,它只是在持續的進行周而復始的動作罷了,而這樣的動作是可以理解成圓的旋轉。

呼吸或是意念或許是最後發力的源頭,這部分老師還沒教,就只能想想了。

書法有法這本書是我在七、八年前買的,看過後深覺只要如作者孫曉雲那樣掌握了用筆的法,就能直追古人。字寫的好、壞,只是功力深淺不同的表現而已,但是,書法這項文化就可傳承下去。什麼是用筆的法呢?原來,寫字時,筆是在拇指和其它指之間來回轉的!這就是書法基本的法!這個法和道家氣功的法多相似呀!力的源頭就像是執筆的手指,被帶動的身、手就像是轉動的筆,演練出的招式就像是寫出來的字。怎麼評估字的好壞呢?外形的好壞根本不是重點,能看出用筆的過程、而且是符合筆法的用筆過程,才算是好字。

梅寄柳,桑接梨,人老原來有藥醫 朱壁修 20100304

前日在書店買了本解讀參同契的書,書中談了許多道家修煉與周易的相關內容,有少許地方講的不是很好,暫把我的看法加上,補其不足。

首先是二至還鄉一九宮的解釋,這句話只要把太極圖和洛書放在一塊看就清楚了。二至指冬至夏至,一九宮指洛書九宮八風數字一和九的位置。一的位置是冬至,九的位置是夏至,這和我對太極圖及洛書的認識完全一致。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繫,長在魚龍險處游。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名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大了。在張三丰的無根樹第二首中有句﹕梅寄柳,桑接梨。作者解讀為植物的稼接,並說梅要接柳,桑要接梨才長得出果,屬於古代中國農民科學的成就,我不以為然。基於我對陰陽的暸解,我認為作者是在表達北南的陰陽及東西的陰陽,一如之後二十二段內容中用坎離、水火、男女、鉛汞、爐鼎、龍虎、金木等等來表達一組陰陽一樣。但我的看法對嗎?假如對,那個是南?是北?是東?是西呢?能證明嗎?我直覺以為梅是冬天為北、桑是春天為東、梨是秋天為西、但柳是夏天為南嗎?有點問題!查了說文解字,柳,少楊也。從木,酉聲。這下可好了,本來指望柳的右半是卯、還可和南方火搭上點邊,想不到右半竟是酉,一下跑到陰的地界來了。沒關係,老天沒給我想要的,是為了要給我更好的!查了下楊,楊,蒲柳也。好傢伙,來了個互訓,沒關係,小時候就沒怎麼分楊或柳,所以試試蒲的楊柳叫楊、少的楊柳叫柳。什麼是蒲呢?浦是水岸,因此地名有浦的是渡口,蒲是長在水岸邊的植物,甫呢?男子之美偁也。好玩了!水加甫為浦,是水岸邊,有陰陽接合的意思,陰陽接合又和水有關、那就只有北方、冬至的、初始的陽--昜,怪不得蒲柳取名為楊!正事是柳還沒下文呢!少楊﹔少,不多也。多,緟也。緟,增益也。哈哈、原來如此!昜的定義就是一直向上(增益) ,到了不增益的地方就是夏至了,所以柳就代表夏至、南方、初始的陰了。另外,柳還有一個特徵,枝葉都是下垂的,這使得它具有由上(樹幹)而下(枝葉)的象(形),所以用它和陰產生聯繫。另一個枝葉下垂的常見樹是槐樹,鬼,歸也。所以也具有陰的特性。那梅呢?梅不僅有和冬天直接連繫的特點,就連造字時也賦與它由下而上的意義。梅的右半部古字寫為冉,有弱而下垂的本質(說文解字)、但又有行、進、侵的動作(玉篇),因此以梅來代表冬至。梨和肺一直也都是和秋連在一起的、中醫的利、痢都是和持續向下相關的﹔桑和春天、東方相關不僅表現在春天以桑育蠶上,山海經內太陽每天是由湯(暘)谷的桑樹枝上升起的、古人稱那個地方的國家為扶桑,後也稱為日(太陽)本(木下曰本)。另外,還有一種樹和春天相關,那就是桃樹。古字的卯有一種寫法極似兆字,而且桃也發卯的音,一如柳發酉的音。我認為道家承接了這個概念,所以用以驅邪的總是桃木劍。還有一種樹和南方、火相關,那就是李樹,木子為李,五行中木的子為火,故可用李代表火,史記天官書﹕熒惑(火星)為李。為什麼談這些呢?因為不暸解這些本質性的東西,就看不懂為何古人指東罵西要寫為指桑罵槐、而源自詩經的投桃報李,就更和中國人的禮格格不入,怎麼會收大給小呢?中國文化的本源清楚知道火的陽比木的陽要大,是後人糊塗了!

有不同的東(桑、桃)西(梨、槐)北(楊、梅)南(柳、李)植物代表,為什麼張三丰無根樹偏愛梅、柳、桑、梨呢?除了正確表意外,我想他還真怕後人誤以為是稼接法,所以避免用太近似(同種)植物,以暗示不可能是稼接。但是…唉,怎麼說呢?

那麼無根樹第二段話要如何理解呢?他是要我們注意陰陽的接合、轉換,不僅二分的北南陰陽要接合、轉換,四分時多出的東西陰陽也要接合、轉換,那才全面。

這段話再加上順為凡、逆為仙,就成為龜壽功中四象功的出處。不是嗎?

練大雁功可治療心臟病,有道理嗎?

朱壁修 20100330

初學氣功時,老師說過練習大雁功可以治療心臟病,並以自身為例,證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例如二尖瓣脫垂)是可以經由練習大雁功而痊癒。但是,衛生署告訴我們,單獨的個案不具有普遍性,而要做大型臨床試驗只有教學醫院及相關研究機構才有資格,否則就是違法。但是,我想先從理論上探討可能性應不違法,如果道理講的通,再去探討如何做,這時才會碰觸到適法性的問題。

clip_image006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以及陰陽五行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肝、心、肺、腎四系統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時系統,而心系統的功能是將向上的轉為向下的(如時鐘12點刻度位置),它若出問題,表現出的症狀除了心臟病的名稱外,還伴隨有輸出不足(向下功能不足,躁、上火不退),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除了心系統本身的原因外,肝系統(甚至腎系統)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肝系統對應春,功能是一直向上(如時鐘9點刻度位置),它若工作正常,那麼對心系統來講就是個得力的助手,尤其是心系統出問題時。我們知道油箱長期處在低油位駕駛,會導致抽油馬達長時間負荷過重,容易損壞。倘若一個功能不足的抽油馬達(心系統有病)再伴隨低油位油箱(加油只加至半滿,肝功能不足)的營業用車(過度使用),那麼,很快的就會出問題。所以,有心臟疾病的人,首先是要減少負荷,接著要去調理肝系統以及腎系統(將向下的轉為向上的﹔如時鐘6點刻度位置),因為肝、腎系統的功能都是升陽的。對車子而言,儘量將油箱維持在半滿以上,僅在上、下班行駛,就算有個功能略為不足的抽油馬達,它也能正常工作直到報廢。而人和車不同的則是,倘若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整體功能正常(如小孩及代謝功能正常的成人),我們的身體就可緩出手來進行修復。

氣功和運動不同。運動強調用力作,氣功強調放鬆作。放鬆作就會減少負荷。那麼,大雁功是否在調理肝系統及腎系統呢?黃帝內經上說﹕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脖子)項(頭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大雁功動到肝、腎系統的動作,遠較心、肺系統多,從這個角度看,古人是清楚知道中醫的理論來編創大雁功,藉由升陽功能的提昇而起到減少心系統負荷的效果,進而讓生命這本能系統自行修復缺損的部分。那麼,按照同樣的推論,回春功是否是藉由潛陽功能的提昇(心系統以及肺系統),達到強化腎系統的功能呢?黃帝內經說﹕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學過回春功的我們,在回想功法招式的同時,應會有所體悟的。

黃帝內經還告訴我們,人老化是從肝系統開始,然後依序是心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它不僅暗示心系統的壞損源自於肝系統的失效,也暗示了只要顧好了肝系統就可以延緩這個骨牌效應的開始。學了並持續練大雁功的人已經在身體及生命系統的最底層打好了基礎,為終其天年做出好的準備。那麼沒學過的人呢?任何可以提昇肝、腎功能的行為,例如按摩,例如散步,甚至例如保持樂觀的心情及舒緩的生活節奏,甚至樂於助人,都可以產生效果,就看個人覺得那些合適了。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練氣功可以開智慧,怎麼說呢?

朱壁修 20100330

練氣功可以開智慧,這話也是老師說的。我認同這句話,但要把它講清楚可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就要先定義智、慧是什麼意思。難到不是練氣功會變聰明嗎?沒那麼容易!說文解字說﹕智,識辭也。慧,儇也。大部分的人都說智是聰明,但怎麼聰明呢?喔!知道事情(識)的用語嘛,我提提一個另類的看法﹕看得懂辭的稱為智。就識辭而言,我這麼說沒有錯,但有什麼東西稱為辭又難懂呢?易經的卦辭、爻辭、繫辭都是!例如,乾卦卦辭是﹕乾,元亨利貞。乾卦初爻爻辭是﹕初九,潛龍勿用。以下則是部分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看得懂的就稱為智。慧,儇也。由於許慎將儇、慧互訓(儇,慧也。),所以只能旁敲側擊。瞏加走之旁成還,是回來的意思﹔圜則是圍成一個首尾相接的狀態。彗,掃竹也。人多僅理解為掃把,我就偏要認定它是竹掃把!有不同嗎?有的。竹掃把是搜集多根竹枝葉,再加以綁束而成,尾端是分散開的,另端是綁束成的握把。在春秋時期孔子推荐的字書爾雅中就有彗星的名稱,我們更可由漢墓出土的彗星圖看出彗的造字源於彗星的象形。

clip_image007

馬王堆漢墓彗星圖

所以,智可以理解為﹕把一堆紛亂的東西分門別類的理出頭緒的意思,而慧則是﹕將看似不同的東西歸納出它們的共性的意思。套用在氣功的學習上,智就如同將一招一式弄清楚。手的位置、腳的位置、身的位置,怎麼由前一式到後一式,…這些都弄清楚了,而且做到了,就算是具有智了。慧就不同了,大雁功在講什麼?回春功在講什麼?大雁功所有招式的共性是什麼?回春功所有招式的共性是什麼?大雁功和回春功的共性又是什麼?動功和靜功的共性又是什麼?能總結出動功的要領嗎?靜功呢?功法的口訣就是慧的表現。練氣功能開智慧嗎?把老師講的東西通通加上問號就是在開智慧了,把問號變成句號或驚歎號就是已開智慧了。不管答案和老師一不一樣都算,光是那個過程就足夠了。

哇!學氣功可以開智慧,那算是最高境界了吧?還差一截。老師告訴我們學氣功還有更高的境界,感覺。說文解字﹕感,動人心也。覺,悟也。牙牙學語的幼兒怎麼和小狗玩的那麼開心呢?他們是怎麼溝通的呢?中醫號脈是靠敏銳的感覺,有藝術天賦的音樂家、畫家、設計家、詩人、以及所謂的特異功能都是感覺的不同表現。俗話說有感而發,必須動人心才有互動﹔感時花濺淚,有人看到花就流淚,這也太澎湃了。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應如是﹔這就是感覺的互動。感覺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種種外在因素會不同程度的扼殺感覺。李嗣涔校長說小孩子的特異功能多在九歲左右消逝,但可經由訓練而維持並強化。學氣功就可以經由開智慧而生感覺,不然老師為什麼在最高級的龜壽功花那麼多的時間在談感覺呢?佛家的靜坐就在練感覺、瑜珈的靈修也在練感覺、道家的養生氣功也在練感覺。比較高明的是,道家養生氣功藉由動功的招式承載著陰陽五行哲學,用術以載道的方式開智慧鍛練悟性,最後達到碰觸人的最內層--心神--的目的。陰陽五行很了不起嗎?陰陽五行是中華文化的總綱,瞭解陰陽五行,就可以重新鋪陳出中華文化的全部內容,怎麼不重要呢?但是,為什麼要練感覺呢?

因為感覺才是真我,被罵沒人性就是在罵沒感覺的人。萬物都有感覺,而透過感覺才能產生的互動、交流、溝通,才是生命的價值。古人稱這種互動為﹕天人相應。沒有感覺,生命就會逐漸凋零,即使存活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現代人愈來愈苦悶,一方面是動心的東西少了,更重要的是能因他而動心的東西也少了。即使寄情於新奇的事物,可是單向的有去無回不會有互動,終究還是沈澱成為忙碌的寂寞。記得老師曾經在上課時提問﹕我們雙手內外關交疊有什麼用意?我在第二天告訴老師我查到的結果,並對老師說這個問題太難了,其它人恐怕找不到答案。老師聽完也只淡淡一笑說﹕我只是要大家雙手內外關交疊去感覺看看罷了。聽完老師的話,我楞了一下,還真是高明,僅僅一秒鐘的動作就遠比我查找了一天的結果還要真實。可不是嗎?我都不記得當時查到的結果是什麼了。

龜殼圖案寓意與順天地大自然之道

朱壁修 20100412

龜背的圖案有何玄機?為什麼在學龜壽功時老師要我們觀察龜背?我有個說法,和天文曆法相關,就先說說看了。

上古以立竿日中測影制定曆法,以圓的周而復始循環來代表太陽一歲(太陽年,連續二個冬至)的變化。地面每日日中竿影的長度,上天在一歲中給出的只有冬至與夏至這二個極點(如工字),而人為加上一個分割點(三個分割點,如王字)就在圓周上分出了春分及秋分,而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就稱為時(寸是量度的意思,寸上是之不是土、士,之是往的意思,時就是對太陽走來走去的量度。)而這個順序就稱為順時方向,或就稱順。這個曆法也稱伏羲,以後分割更細的曆法只要有時的系統就是伏羲家族,如之後再對分(五個分割點)的黃帝曆分一歲為八分,再對分就是禹曆,禹曆也是十六進位制的始源。另外還有一個不同的系統稱為女媧,女媧曆分一歲為六分,這就是中醫常用的六氣系統。而將伏羲系統與女媧系統融合的曆法則是舜曆,分一歲為十二分,由於舜曆和黃帝曆至堯曆的分一歲為八分不能完全密合、於是就再對分為二十四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龜背的當中五個點、外圍八個點、最外圍二十四個點就和上古天文曆法看太陽的部分契合。另外,自黃帝曆開始採用陰陽合曆,以十二個月的周而復始來概括一年(月亮年,連續二個最接近立春的朔),而龜腹上的十二個分割區域,也和此相應。由於龜和天地的陰陽如此相似,所以古人就藉著它和天地溝通。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1

順天地大自然之道,節陰陽而調剛柔。是龜壽功的總綱的一部份。節陰陽而調剛柔,出於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為什麼是節陰陽而調剛柔呢?在代表一歲的圓周上,陽指由六點經九點至十二點這左半圓(上半歲,向上,左為陽)﹔陰指由十二點經三點至六點這右半圓(下半歲,向下,右為陰),而由易經告訴我們,乾卦是剛(夏至、圓周的十二點位置)、坤卦是柔(冬至、圓周的六點位置),我們知道點是不能分割的(節有分割的意思)、所以只能調剛柔而不能節剛柔。調,和也﹔和,調也。調、和是互訓的,但仔細分別,調是和的開始,和是調的結果、而且是好的結果(相應、諧)。節陰陽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調剛柔就指和喜怒而安居處,能做到這樣,就不會碰到那些奇奇怪怪、有的沒的(如是,則僻邪不至)﹔不但活到老而且活的好(長生久視)。為什麼久視是活的好?下次再說吧!

精氣神與意氣形

朱壁修 20100414

精氣神與意氣形我們都聽過,可從來不覺得它們之間會有什麼關連。不知道對不對,我覺得把它們用來表述陰陽,倒也十分貼切。我認為中醫對人的認識非常完整,形體、功能、心神三者的加總才足以解釋人的方方面面。倘若把精、氣、神依序置於時鐘6點、9點、12點刻度,把意、氣、形依序置於12點、3點、6點刻度,那麼,由精、氣、神而意、氣、形就如同一個周而復始的陰陽循環。這麼放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覺得有,而且古人也一定這麼放過!

中醫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剛好對應一個看到的順時運行的圓,肝就在9點刻度、肺就在3點刻度,肝主升發(生)、肺主肅降(收藏),腎在6點位置,形為氣之聚,精則為聚之極。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句話講的是順時運行圓的最下點(陰、腎)與最上點(陽、心)的象,神和意都和心(陽)有關、形和精則都和腎(陰)有關。

最有意思的是氣,二句話都有氣字,但卻意義不同。精氣神是左半圓,所以這個氣是上升的氣﹔意氣形是右半圓,所以這個氣是下降的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這裏錯寫了雲、應改為云才對。這要怪黃帝內經素問目前傳世最早版本為宋版,東漢許慎就將雲、云誤為一字,但他錯了。說文解字還說﹕霧,地氣發,天不應。濛,天氣下,地不應。那麼,什麼是地氣發遇見天氣下呢?那就是雲。气,雲气也。雲,山川氣也。山,宣也(意為陽,地氣上)。川,毌(貫)穿通流水也。(意為大水、陰、天氣下)。所以,廣韻﹕河圖曰﹕雲者,天地之本。元命包﹕陰陽聚為雲。古人分得很清楚﹕地氣上(陽)為云、天氣下(陰)為雨﹔陰陽聚(氣交)則直接寫為云雨雲,原來云雨的本義源自陰陽聚,太有內涵了。

clip_image013

彈足調動什麼經絡?

朱壁修 20100427

大師這次來台演講,問了個問題﹕彈足調動什麼經絡?我們回答腎經、膀胱經。雖然沒錯,但是不完整。大雁功是強調升陽的功法,所以練完功會精神飽滿、不易入睡。人體和升陽最直接相關的是肝系統,其次是部分腎系統。我在練大雁功可以治心臟病,有道理嗎?一文中提到練肝、腎系統可以達到治療心系統的效果,為的就是看到那麼多的招式都和肝系統相關,其中就包涵彈足。

在左彈足時,左腳跟著地、腳尖上蹺、右手拇指和另四指去扳動足大腳趾(右手也可視為爪式)。足大腳趾有二經絡通過,內側是脾經、外側是肝經,在彈足時,手拇指是按壓在肝經上扳動的。另外一隻手是成爪式貫氣,黃帝內經上說﹕肝主筋、其華(榮)在爪。爪不是指甲,手心向上(仰)為掌、手心向下(覆)為爪 (或是手握物為爪、不握物為掌)一般不去分別,手腕以下都可稱掌或爪、但有傳承的道家養生氣功就會區分了。爪式就是肝系統的象,成爪式就在調動肝系統。另外,還有一個證據是老師有教,但大多數女學員沒練到,只有像我一般的男學員有辛苦練過的招式–以劍指指向大腳趾意想彈足,為何要成劍指?因為劍指也是肝系統的象、也是調動肝系統!還記得五禽戲的鹿戲手形嗎?學過大雁高還記得劍指的功能嗎?生、發就是春天的象、肝系統的象。肝開竅於目,在練大雁功時,眼都一直在起作用的,我為何將長生久視解讀為活到老且活的好?就是因為肝是全系統的基礎,如同春是四季的基礎一樣,只要把開始顧好、全系統就能正常。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一點都沒錯。瀰天大病悔能消、生氣是多數慢性病的成因,說的都沒錯,因為怒傷肝呀!

clip_image014

怒傷肝

朱壁修 20100429

怒傷肝,是黃帝內經的話。現在大家重視養生,多少都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可是又發覺有些人平常不生氣,但身體卻不如脾氣大的人好,這是怎麼回事呢?關鍵在生氣了之後是如何處理的。如果把氣發出來,這叫憤,賁有向上奔湧而出的意思,脾氣大的人就是憤。另一種態度是生氣了,卻隱忍不發,委曲求全,外人看了覺得他修養好,其實這最傷身,心上一個奴,壓抑向上升發的氣,這就是怒,敢怒不敢言就是恰當的形容。也就是怒違背了肝木所應的向上升發,所以說怒傷肝。生氣了,除了憤、怒二種極端的處理方式之外,還可以有中間許多去化的方式將氣排遣出去,既不傷人,也不傷己。摔盤子、打出氣公仔、勞形(運動)、至無人處吼叫…都可以去化怨氣,但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生氣。

怎麼能不生氣呢?除了修養之外,還有些技巧。首先要瞭解為何會生氣?講白了就是覺得我吃虧了。不論是身體被侵犯了或身外之物被侵犯了、甚至是價值觀被侵犯了,都有可能令人生氣。只要解決我吃虧了這個想法,就可以不生氣。怎麼做呢?第一種方法是不分彼此,宗教界用博愛、兼愛、眾生平等、大家都是姊妹兄弟,來達到這個目的,而一般較通俗的做法就是樂於助人。這種做法可以某種程度的解決自己感受到吃虧了的容忍度,但還是有限,畢竟每人在意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正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做法是﹕把自我拿掉。忘我、無我,是極高的境界,能做到的就是神仙了。

前幾天和老師吃飯時,彥寬老師說中國人好發肝病,主要原因是儒學教人容忍所致。把生病和生活態度連結在一起,乍看之下是沒什麼道理,但是,學過中醫或道家學說就覺得一點也沒錯。

得意忘形 2 朱壁修 20110208

三年多前老師要我想想得意忘形在道家養生氣功的涵意,我寫了一篇 得意忘形的體會,今天再續上一續。意是形的內在核心,形是意的外在表現,不同的形可能有相同的意,而所有的道家氣功應該有一個共同最核心的意,那就是一個周而復始運行的圓。為什麼是圓呢?因為三千年前中國道家就領悟到,任何有道理的東西都可歸納為一個圓,而由一個圓可以推衍出萬事萬物,其中包含中國文字、黃帝內經、道家學說、甚至道家養生氣功。歸納成這麼簡單,該怎麼應用到功法招式呢?得意忘形不該是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有氣帶著做不是隨便做的理由,因為,如果是這樣,還花時間學招式幹嘛?形是意的外在表現,手畫圓、肩畫圓、腳畫圓是乾坤功上龜步的形,但是手不去畫圓、肩不去畫圓、腳不去畫圓,而是由身體的一縮一伸(周而復始)帶出手、肩、腳的畫圓才符合上龜步的意。這樣所畫出的圓也才是上龜步要求的形。

停下來想想,怎麼做才符合周而復始

對功法領悟的快慢,取決於自己有多笨!愈聰明的人領悟的愈慢,愈肯承認自己笨,放慢腳步,仔細想想,才愈有體會。道家養生氣功能傳承幾千年,怎麼可能簡單呢?體會了道理,到能做到要求那更不知是何年何月了。光是認識放鬆、就是一段漫長的過程,真要做到放鬆,只怕二、三十年不斷的練習也未必做得到,我們也只能慢慢的走過這個過程。而在放鬆之外,還可以多想想怎麼周而復始、又是那裏在周而復始。

不一樣的發力與用力

發力指的是力的源頭,而由發力點到末梢,任何地方都可以用力。凡發力必定緊繃,而順勢用力則不會。初學氣功時會渾身僵硬、汗流夾背,就是因為到處都在發力,不僅耗力,力與力也會相互衝撞。因此,若能只有一個發力點,而身體各部分都像是排隊一樣按順序用力,就能做出協調的形。有些人在學功期間會弄傷自己,我自己就有過經驗,主要原因就是亂去發力。怎樣才能避免受傷又做好形呢?我覺得把發力點放在腳底應該是個好主意。最近一年我才認識了我的腳底,原來它不只是一個整體,它可以分成腳趾、腳跟,前、後之外,還可以分成內側、外側,當起、落腳時那裏先起、那裏先落是可以分出層次的,當不動時,重心是可以在腳底移動的,若能做到由腳底的重心周而復始的轉移,帶出全身的招式,我想,那個形應該就錯不了。我現在常看一些練功錄像,只要他們的腳底沒在動,我就跳過不看,而有些人從開始到結束,腳底竟沒停過,真是精彩。

不生病的人就是不健康的人 朱壁修 20110209

疾病是什麼?疾病是本能系統保護身體的過程!這是當代中醫郭生白先生的話,也有許多中醫、西醫也說過類似的話,例如﹕疾病是朋友、如果有發燒我便能治癒所有的疾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春天易得感冒,這次過年期間大家可能多少都有印象,都已回暖了,為何反而易得感冒?春天還容易過敏、蕁麻疹、流鼻血,為什麼?是乍暖還冷不適應?還是花粉造成的?難道牛奶喝多了?

試試這個說法如何﹕春天到了,人體陽氣也上升了,遇到身體內不好的東西就試著排出體外,而不同的排異過程反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疾病。所以,濕熱內蘊的人,遇到春天或是陽氣上升就以出疹子方式排異,協助方式就是去濕利下,喝紅豆薏仁湯就能好病﹔而感冒的人就要幫一把上升的陽氣,使其利用發汗除寒氣的過程順利完成,生薑紅糖水、熱水泡腳、甚至加塩的熱橙汁都可幫上大忙,幫了倒忙的就是退燒,退燒造成肺炎絕不少見。

不生病的人也許就反應了身體的陽氣不足,許多人覺得自己是勞碌命、一閒下來就生病,搞錯了!是閒下來才有能力生病!生病是有條件的,沒能力的人是生不了病的。

什麼是中醫的辨證(症)論治?

治是什麼意思?知道病是用治的才是中醫。當代西醫不知治病,它是切除患處、壓抑症狀的方法。說文解字﹕厤,治也。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算。黃帝內經﹕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黃帝內經﹕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不僅僅是使一個東西怎麼樣的意思,治還得是使一個系統恢復周而復始規律的意思。幾千年前的中醫就知道人體的機制是有規律的周而復始的在運行著,而疾病是這個原本周而復始規律運行的機制出現了障礙的外在表現,中醫用一些輔助方法幫助人體機制恢復周而復始的運行,疾病症狀就自然消失。西醫不是說人體內細菌的個數比人體內細胞要多的多嗎?怎麼人就不生病呢?哦,那些都是好菌!怎麼原本控制不錯的病人,病情直轉而下,敗血症、多重器官感染以至於死亡呢?不是外在原因造成的,是病人的運行機制不行了!

西醫想方設法的讓人不生病(疫苗)、生了病就用各種干預手段截斷疾病過程,說白了就是完全不當人體機制是一回事。抵抗力強的人、免疫系統強的人、人體運行機制強的人在感冒發燒時被一而再、再而三截斷病程,就會退了又燒、轉為肺炎,為什麼?因為人體要用自己的方式好病,恢復原本有序的周而復始運行,被干預又好病只能說明人體機制在強大壓力下妥協了,它還是在規律的運行著、只是速度慢了,它還是如畫圓般的周而復始、只是大圓變成了小圓!當慢到不能再慢、小到不能再小,那就只有說拜拜了。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事實,但一般人不易做到。我們還是好好認識自己身體的運作機制,多知道一些運作機制出現什麼症狀代表那裏出問題,再去學習一些方法來幫我們的身體一把,才是最實用的。把身體交付給拿電鋸的,絕不是好方法!

放鬆真那麼難嗎? 朱壁修 20110209

放鬆是什麼意思?到什麼程度才是放鬆?自己站直摸摸大腿就知道了。如果大腿肌肉沒發力,那大腿部分就是鬆了,人在站立時全身骨骼是靠肌肉的牽扯才能維持站姿,倘若去除肌肉,骨骼就會像散了架似的潰散。放鬆就是儘量去除肌肉的輔助、把一節一節的骨骼重心連成一線落在脚底,然後,還要能動!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PzhYwKs9lo&feature=related

反樸歸真 朱壁修 20110722

反樸歸真,應是出自道家典籍,只是都找不著出處。只有道德經中的﹕復歸於樸(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最為貼近。也有人以歸真反(返)璞來取代,但是,這句話原始出處是戰國策齊策中的﹕歸反樸,所以,似乎也當源於道德經。

什麼是樸?為什麼那麼被重視?竟能和真善美的真並列?道德經中有定義樸是什麼,但是錯誤的斷句令後人只能一知半解!道德經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該如何斷句?道常无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是主流的斷句,我認為作者原意為﹕道、常、无,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麼一來就清楚了!樸就是道、就是常、就是无!道家把一個順時方向運行的圓稱為常,有周而復始、永恆不變的意思,道家用常來形象概括萬事萬物的運作(或是本質),而推動形象可見的常之所以為常的規則和力量稱為道(或說,常的本質是道),如果把常拆分為左半圓、右半圓,那麼,向上的左半圓稱為有、向下的右半圓稱為无,道家認為﹕有的本質是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所以,道是常的本質,常是有、无的本質,无是有的本質,都是樸(本質)!那麼,樸有沒有形象上可示意的圖形呢?有的,樸就是圓正下方那一點!

說文解字﹕樸,木素也。(素的意思是不加裝飾的初生態)樸字从木但不表示某種樹,這個木是五行中的木,而在五行中,木的始源則是水,也就是五行圓圖中正下方那一點!所以,樸字示意的不僅是本質,還表示初生態,也就是整個圓開始的那一點!

初生點為什麼很重要?為什麼要回到初生點呢?如果考慮到動態,那麼,這些問題就都不是問題。由初生點開始,可以發展出應有的所有,如果能在發展過後又回到初生點,那麼,就會周而復始、連綿不斷、永恆不滅!

認識學、習,領悟氣功 朱壁修 20110717

不一樣的 學、習

學是倣效的意思,照葫蘆畫瓢、有樣學樣,大致上可以表達學字的意思,習字就不簡單了。說文解字上說﹕習,數飛也,从羽从白。表像上是說鳥學習如何飛,深一層看在講飛翔背後的基本道理(或是,一個向上運動的始源﹔又或是,為什麼能向上?),因為白字同自字,都有始源的意思。另外,數,不僅有屢次的意思,它還有某門學科根本之道的意思,例如﹕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指的是﹕有樣學樣(學,倣效表像)後,還能不斷的去探討表像背後的道理(習)。不亦說乎,是指﹕不就是為了要徹底瞭解嗎?說文解字﹕說,釋也。从言、兌。我們常用兌現、兌換、找兌,指的是把一個整的換成等價的、或是零散的,因此,說字除了有透過方法把整的換成散的(或是做不違原意的等價轉換)而弄清楚的意思外,它可能還告訴我們﹕假如真懂了某件事,那麼,就一定能說的清楚、講的明白。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任何東西都一樣,老師教的、我們學的,都只是有樣學樣的過程,要想真正弄懂,只有靠自己去探討表像背後的道理。透過老師六月十八日台北查功筆記,可以帶我們走一趟由學而習而領悟氣功的奇妙旅程。

【重心轉移的變化】:所有重心的轉移,都是由脊椎不停的在前後輪換中帶出所有的動作(白雁老師說氣功所謂的脊椎是從頭到腳一整條的線路)。

老師說了重心要變化,還說了腳下比手上忙,又將動作拆解開,告訴我們什麼招式該怎麼移動重心。那麼,這些動作共同的原則是什麼?如果我們把向前的、向上的、開的,視為陽屬性﹔把向後的、向下的、合的,視為陰屬性,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在大雁初的功法招式中,當做陽屬性的動作時,脚、身、手都會做陽屬性﹔當做陰屬性的動作時,脚、身、手都會做陰屬性。把這個原則帶到功法招式中就會突然發現好做多了!但,仔細看看查功筆記,老師只講了双腳平行站立時的重心變化,那麼,双腳一前一後的招式也適用這個原則嗎?雲手、涮腰、壓氣、起扇上飛、過水飛、尋食、尋窩都是標準的双腳一前一後的招式,我們就從壓氣開始破題﹕左壓氣時,左腳向前,帶身起伸、帶手向上,然後重心由前腳向後腳,帶身落、帶手向下,完成左壓氣一。最後,右壓氣三向下結束,重心由後腳移向前腳,帶身、帶手起,接著做上泳動。的確可以套用,接著,我們把雲手、起扇上飛看成一組,過水飛、尋食 看成一組,來比較它們的不同﹕雲手、起扇上飛,出腳時重心由後向前,帶身轉(開)、帶手起﹔然後,重心由前向後,帶身轉(合)、帶手落。

過水飛、尋食有些不一樣﹕

過水飛,轉身飛上時重心在前,手在上,繼續向上帶出左腳向前、身向右轉(開),接著,重心由前向後,帶身落(轉合)、手落,接著,重心由後向前,帶身轉開起、帶手起向上,接著,順勢做第二次過水飛。

尋食,轉身飛上時重心在前,手在上,因此,重心先向後,帶手落,成雁式三垂,再向前,帶身、帶手略起,然後,重心向後,帶身下收、手落(合),重心再由後向前,帶身起開、手起(開),接做第二次尋食。

最後是尋窩。這幾年老師提到尋窩,都會說這是大雁初最難的一部分,這次查功也把尋窩列為﹕下回分解。若是這個陰陽屬性的規律普遍適用,不妨先試著探討一下該如何做。

尋窩,轉身飛上時重心在前,手在上,因此,重心先向後,帶手落,接著,左腳向前跨步,重心向前,帶身略伸、手起,然後,重心由前向後,帶身略收、手落。奇怪了,一點也不難呀!台語有諺﹕其中必有緣故,機關藏在倉庫。比較一下和其它双腳一前一後招式的差異,我想,答案該在左、中、右、右、中、左、中 裏面。二次左與二次右,在前的腳都不一樣,所以,身轉的鬆緊程度也就不一樣,只能算是多了點變化,複雜一點罷了。

春銘助教聽完這些,就說﹕這麼一來,呼吸就帶進來了。他真是有够厲害的,我自己想通了這些,都要試做幾天後,才發現呼吸也隨同加入了陰陽屬性的規律,人家才聽就領悟到,不得不承認資質還是有差異的。姿琳助教有些出神的喃喃自語﹕起吸落呼。她也在資料庫中找着對應的內容了!原來,老師說自然呼吸,指的是有所遵循的呼吸,而且,只要動作對了,呼吸也就對了。

但是,尋窩這點些微的差異,透露出在同一個招式中,不同次的還有不一樣的做法。並且預告了之後的功法,陰陽屬性區分就不再那麼界限分明。甚至腳發了個力到身上用的時候,身的自主權也會愈來愈明顯。這麼一來,很多內容就要靠功法原創者的口訣相助,才能弄得明白。

從 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看陰昇陽降 朱壁修 20110801

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這是道德經的話。利和用的關係有些說不清楚,但若透過有无的圓圖就比較好理解。說文解字﹕clip_image022 用,可施行也。从卜中。有是左半圓、向上﹔无是右半圓、向下。有是能量的釋放而无則是能量的蓄積。這句話並不是說有等於利、无等於用,恰恰相反,它是說﹕有的下一階段是利,无的下一階段是用。而利具有陰屬性(和秋相關、和向下相關)、用則具有陽屬性(可、施、行都有陽屬性)。

龜壽功強調的陰昇陽降,倘若放大來看,就可以和道德經中這一段話呼應。陰昇陽降﹕下降的目的是為了上昇,上昇的目的是為了下降。為什麼呢?因為最終目的是要能一遍又一遍周而復始的運轉,所以,上去的要能下來,下來的也要能上去才是!所以,圓的上下二極點就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扮演的是陰陽轉換的角色。那麼,這個要領體現在功法的那一個部分呢?我們就從乾坤功開始看﹕

乾坤功龜形﹕手自下起就要注意如何起﹔手上升至最高點,身由縮轉伸時﹔手由上降下至丹田前再轉向上、身由伸轉縮時。

乾坤功上龜步﹕手、腳由下而上至極點時的轉、畫圓弧、身由縮轉伸時﹔手、腳降至最低點轉向上(手畫圓、腳尖觸地起)、身由伸轉縮時。

乾坤功下龜步﹕腳重心由後向前至大腳趾頂起轉向後、身縮轉伸時﹔重心由向後到底轉向前、身伸轉縮時。

從四象﹕手由最高轉向下時﹔手由最低轉向上時。

走八卦﹕由從四象轉為走八卦時﹔身轉後、手向上、腳重心向前到極點轉而重心向後、身轉前、手向下時﹔回到起點再開始時。

鳳翔與龜縮低位龜形﹕同龜形。

鳳翔與龜縮捋展撑轉﹕起式畫圓轉捋時﹔展轉撐時﹔轉至正前方接下次捋時。

鳳翔與龜縮龜縮﹕掄與掄的銜接時﹔四拉接轉一小圓時﹔一小圓向前轉向後時﹔小圓接大圓時﹔大圓向下轉向上時﹔大圓接向前提時﹔提轉落時﹔落轉圓時﹔一側做完轉畫圓時﹔畫圓轉一掄時﹔二側做完壓氣轉龜形接龜息時﹔龜形接龜息時﹔龜息落轉起時﹔龜息起轉鬆時。

老師上課時都提到過這些轉換點,只是我們一直沒能把它們特別拿出來看它們的共性。讓這個圓好好的運轉,就對將分離的陰陽轉化為互抱的陰陽起了作用!怎麼才能做好這個重點呢?要訣就在﹕隨勢而起。

隨勢而起﹕當下要做的動作,是被已經在動的前一動作帶出來的。當在極點時,這個要領就格外突顯,相對於隨勢而起,我們做的多半是﹕停住,發力再起。這樣就形成了斷點,本來因為周而復始運動而產生的氣(場)就不見了。

以陰使陽,連綿不斷﹔周而復始,隨勢而起。現在是我體會出道家養生氣功的練功要領。

龜壽功的招式安排 朱壁修 20110801

首、身為龜(陰)﹔手、足為鳳(陽)

看似龜、鳳各自周而復始,但又形成同一周而復始

龜、鳳反相運動(陰昇則陽降、龜縮則鳳翔)

太極周天示意的是將欲分離的陰(逆時圓、白﹔陰昇)陽(順時圓、黑﹔陽降)合而為一

clip_image024

動態的無限大符號也能完美詮釋這個概念

clip_image026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國際自然療法宣言

會長致辭:國際自然療法宣言

clip_image002

張長琳

2013/5/18

自然療法:

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應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如食物、空氣、水、陽光、體操、睡眠、休息以及有益於健康的精神因素,如希望、信仰等來保持和恢復健康的一種科學藝術。

自然療法的哲學指導思想

深信機體的自愈能力,在其醫療過程中儘量避免使用任何削弱機體自愈能力的醫療手段,不能忽視機體的自愈能力,更不能用各種療法取而代之

自然療法的指導原則

教育患者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應用自然和無毒的療法。

自然療法與中西醫

自然療法是以人體健康為核心,注重提高生命品質,重點強調維持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更接近于中醫。而西醫是以疾病為核心,重點放在當機體出現了疾病時,如何診斷和治療。因此兩種體系在學術思想上和技術手段上迥然不同,存在互補性。

中醫學與物理學的碰撞

近一百年來,中醫受到了現代西醫和現代科學的強烈衝擊。 “廢止中醫”、“告別中醫”的呼籲聲此起彼伏。有趣的是,當中醫的故鄉在高呼廢止中醫告別中醫之時,在西醫的故鄉卻興起了一陣又一陣的中醫熱然而,一些真正關心中醫命運的大夫開始驚呼:中醫正在走向滅亡!顯然,這不是指“中醫”這個名字會滅亡。也不是指“中醫”這個職業會滅亡。而是指中醫的實質、中醫的魂,中醫的靈,正在步步走向滅亡。真正中醫正在不斷地被破壞,被肢解,被雜交,被閹割,被人妖化。慢慢地,到了誰也說不清楚,到底什麼是“中醫”了。

另一方面,“中醫”的靈和魂,也就是許多中醫的精髓思想,如“整體論”的思想,“天人相應”的思想,“子午流注”的思想,把經絡系統看成靈樞的思想,把藥看成是音樂的思想,把萬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思想等等,正在被西醫和其他現代科學吸收,消化,成了豐富別人的營養。而中醫自身正在慢慢地枯乾,空殼化,變成一個中不中、西不西的四不像,或者說,正在一步步變成一個沒有很強工作能力,也沒有生育能力,但卻是出奇漂亮的人妖

其實,西方的中醫熱反映了西醫所面臨的一個困境,反映了西醫也正在苦苦地尋找出路。在貧困、戰亂的年代裡,西醫的手術刀和抗菌素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生命,在“救死扶傷”中,表現極為出色,所以有了“白衣天使”的美名。可是,到了和平富裕的年代,西醫對慢性病和功能性紊亂就顯得有點束手無措。更糟的是,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於錯誤的醫療思維模式。更不用說這種錯誤的醫療思維模式大大地提高了醫療的費用。這都說明,西醫對生命運動本質規律有嚴重的認知缺陷。從古希臘的解剖學開始,西醫一直走的是“拆分論”(reductionism)和機械化思維的道路。在過去的兩百多年中,從解剖學到組織學,從細胞學到分子生物學。已經耗盡了拆分論所有潛力。於是,西醫也不得不到中醫中去尋找整體論holism)的思維模式,不得不接受中醫中心身合一的思路。

一百多年來,反對中醫的最高呼聲是中醫不科學。其實,這是對科學極大無知。在詞典中,“科學”的定義就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所以,無論是“中醫學”還是“物理學”都是“科學”,因為它們兩者都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從“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來看,還需要有“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哥白尼說過:“科學的精神就是對真理的追求。”所以,無論是“物理學”還是“中醫學”的發展,都具有這種窮根究底的精神。要不然,就出不了摩西的《創世紀》,出不了老子的《道德經》,也出不了屈原的《天問》。所以,科學的精神來看,東方的中醫學和西方的物理學完全是一樣的。

科學的方法來看,東方的中醫學和西方的物理學確實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科學的精神”是唯一的,但科學的方法本來就有許多不同的選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採用不同的方法, 東方的“中醫學”和西方的“物理學”也確實發展成了不同的“知識體系”。我們可以把它們兩者都粗粗分成六個發展階段,從而便於比較:

東方:“中醫學知識體系的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河圖洛書》(對宇宙生命運動規律的結繩記事)

第二階段:《八卦》《太極圖》(對宇宙生命運動規律的契刻記事)

第三階段:《易經》(對宇宙生命運動規律的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

第四階段:《道德經》(文字注解道對世界本源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思考和研究)

第五階段:《黃帝內經》(文字注解生命,對自然界大宇宙與人體小宇宙彼此作用機理研究,奠定了整個中醫的理論基礎)

第六階段:《金貴要略》《傷寒論》《本草剛目》《甲乙針灸經》(近兩千年來,理論系統基本沒有發展,但醫術方面,還是有很多的發展)

西方:“物理學知識體系的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歐幾裡得幾何》(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框架結構)

第二階段:《經典物理學》(對天體和宏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三階段:《電動物理學》(對電磁波和場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四階段:《統計物理學》(對群體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五階段:《量子物理學》(對微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六階段:《原子能的應用》《半導體的發明》《航太技術》《無線電通訊技術》(近六十年來,理論系統基本沒有發展,但在應用技術方面,還是有許多發展)

從這兩個知識體系來看,中醫學顯然比物理學發展得早,也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在近兩千年前就達到了第五個階段,在理論上停止了發展;而物理學在六十年前就達到了第五個階段,在理論上也停止了發展。

所以,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家都失去了發展的方向。

現在,由於全球化的過程,這兩個不同的知識體系實實在在地碰到了一起。於是,哪一個知識體系才是正確的知識體系,成了人們爭論的焦點。由於建立在西方知識體系中的現代科學(其核心是物理學),在軍事上,技術上,經濟上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就被人們推上了神壇,誤看成了真理的代言人。

更糟的是,科學又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不能被批評,甚至不容懷疑的邪惡神靈。於是,無論什麼爛貨,只要貼上一個科學的標籤,也馬上就成了不容懷疑,不能批評的所謂真理

所以,把西方發展出來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看成是絕對真理,不但是嚴重的誤解,甚至是嚴重的無知。而這種對現代科學誤解和無知,在非現代科學發源地的中國,更為嚴重。而正是這種對科學的誤解和無知,中醫在自己祖國的飽受非議,被看成“不科學”、“反科學”、“玄學”、“巫醫”、“迷信”、“有藥無醫”等等。

其實,無論是經典的中醫還的現代物理,都是在窮根究底的、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驅動下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所以,它們兩者都是科學。只不過,這兩個知識體系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們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一時還不能相容,目前還不能把兩個科學知識體系構建成一個更大、更寬的共同科學知識體系。

然而,這種不相容性並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是好事。因為追求知識的統一性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同時也是科學向前發展的一種強大的動力。

現在,東西方兩個知識體系的碰撞,同時暴露了兩個知識體系的局限性。而對於局限性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開端。我們需要發展一個更高層,更廣泛的理論體系,來覆蓋這兩個原有的,但又不相容的理論體系。這一來,就給科學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構建《生命物理學》

從表面上看來,經典中醫學和現代物理學是不相容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們又是互補的。現在,只是走到一起來了。而我們今天正在開始構建的,也就是物理學大廈的第五層,《生命物理學》。

第五層樓:《生命物理學》(對生命世界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四層樓:《量子物理學》(對微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三層樓:《統計物理學》(對群體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二層樓:《電動物理學》(對電磁波和場運動規律的研究)

第一層樓:《經典物理學》(對天體和宏觀世界運動規律的研究)

現在《生命物理學》的構建已經開始。《生命物理學》的研究物件是高度動態的不可拆分的複雜系統。《生命物理學》研究的結構是只能在開放系統中存在的耗散結構。《生命物理學》強調的是“主客體不可分割。

與《生命物理學》相對應的醫學是《波動醫學》,而不是《粒子醫學》。《粒子醫學》的基礎是人死後也能存在的屍體解剖結構,是一種靜態的結構,也就是“化學身體”, 這在西醫中已有了詳細的研究。而《波動醫學》的基礎是人死後,就會立刻消失的解剖結構,是一種高度動態的耗散結耗散構,也就是“電磁場身體”。

《生命物理學》和《波動醫學》的建立,將為各種“自然療法”提供生命層面和生命屬性的臨床技術指導。所以,我們也在這兒公開提出《生命物理學》和《波動醫學》這兩個名詞,作為一種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希望能抛磚引玉,引起大家的關注,並與大家一起探索,共同構建《生命物理學》和《波動醫學》,為《自然療法》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杰出醫師

杰出醫師outstanding)並不是在同樣類型的醫師中評級別。杰出醫師是不同凡響,不隨大流,有自己獨立思想的醫師。他們不是隨大流的所謂主流派mainstream)的醫師,而是沖在醫學科學發展前沿的前沿派frontier)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