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湯藥以汗 丸藥以下

   湯藥以汗 丸藥以下          朱壁修     20170320

已確定是 下(泄) 的用藥,如大承氣,在選藥及炮製煎藥時,都設法使其到大腸才發揮大部分藥效?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溫,炙,去皮;枳實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醎寒。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要 下(通泄) 的藥,是否較重濁(不好吸收,作用在腸)

要 由上而下(發寫) 的藥,是否較輕,生(較快吸收,作用在胃)?

辨太陽病...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辨太陽病...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味甘平;黃芩三兩,味苦寒;芍藥三兩,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溫;大黃二兩,味苦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藥材的製備,遵循 氣味厚薄泄寫通熱之陰陽原則

味厚(重炙,煎熬)則泄(右半圓下半至左半圓下半),氣薄則發泄(應為 寫 之誤)(生去皮)(大火)(左半圓上半至右半圓上半)。

味薄則通(右半圓由上而下),氣厚則熱(小火)(左半圓由下而上)

 


 

陰陽應象大論 :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湯藥以汗,丸藥以下。傷寒論中,若以湯藥通下,則必設法使藥效晚些至腸道始生效。

陽明病中有二處直接自穀道(直腸大腸)送藥,皆為 下 法。

 

辨太陽病... :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醫以丸藥大下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厚朴湯方: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厚朴四兩,姜炙,苦溫;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味苦寒。

可見梔子厚朴湯方治以 發寫。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闕。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抵當丸方:水蛭二十箇,味苦寒;蝱蟲二十五箇,味苦,微寒;桃人二十箇,去皮尖;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人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壹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辨陽明脈... :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併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麻子仁二升,甘平;芍藥半斤,酸平;枳實半斤,炙,苦寒;大黃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苦寒;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朱壁修   20170319

家字有最內最陰 區間的意思。从示意區間的宀及示意最內最陰的北方畜豕。

在胃腸道系統中傷寒論將由口至胃這一段劃為太陽(表層)腸道劃為陽明(裏層)。胃家,指大腸段,治法以 下 為主。





 

 

這三圖合起來看藥入胃對胸椎九以上影響較大(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如同經絡功能圖的上半圓全部。藥入小腸,對胸椎十十一十二 影響較大(膽俞、脾俞、胃俞、或包含三焦俞)如同經絡功能圖左半圓下方及圓心全部。藥入大腸,對腰椎影響較大(腎俞、小腸俞、大腸俞、膀胱俞)如同經絡功能圖右半圓下方到左半圓初起。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

豭:牡豕也。

彘:豕也。後蹏發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讀與豨同。凡豕之屬皆从豕。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

里:居也。从田从土。

第十三

鼻,始也。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釋宮:

牖戶之間謂之扆,其內謂之家。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半表半裏

半表半裏           朱壁修    20170317

半表半裏 是什麼?

康平本傷寒論本文無 半表半裏,注解中用了

必有表,復有裏也。

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

以上是 半表半裏 的原始出處(有表,有裏。半在裏半在外。注意,此處的 外,明顯指 部位,而傷寒論它處的 外,都當動詞用,可看出這是後人所加注。)。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半表半裏在哪兒?半表半裏的部位在 非表非裏?

目前大家講的 半表半裏,據傳源於成無己先生,並且將半表半裏(有表有裏)轉換成 非表非裏(表裏之間)

 

半表半里首见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病有在

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

 

這是不是錯呢?眞不好說為什麼呢?要先由表裏說起

傷寒論中談到表裏,可以是証,也可以是部位。表証多由汗解,裏証多由下出,表的部位靠皮膚近些,裏的部位靠胃腸道近些,所以,是不是離表裏部位都不近的,可以算半表半裏呢?若是,那只有少陽病是如此嗎?三陰病呢?另,這個部位可不可以算 中 呢?又或是仲景傷寒論,所有病位都在中,另看病証當由何處出,來判斷表裏証?(千萬不可將 中 看成 內,因為傷寒論中用的 內外 都當動詞解,意思是 向外(外)進入、納(內))。例如一般認為和解少陽病的柴胡,小柴胡湯証靠表近些(多以汗外解)大柴胡湯証就靠裏近些(多以下裏解),太陽病陽明病都有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並非只有少陽病。

 

因此,傷寒論以六病分內外(部位深淺)由外而內次弟是

太陽病

陽明病

少陽病

太陰病

少陰病

厥陰病

這個 半表半裏 的少陽,如何比陽明還深層,就成了另一矛盾了。但,這也不是無解,因為仲景是這麼分的


 



 






 

太陽病是體表及呼吸道及胃以上至口

陽明病是胃腸道

少陽病是膽肝

太陰病是脾(含胰)

少陰病是心血管及腎

厥陰病是神經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辨脈法: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

傷寒例: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矣。

傷寒例: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伤寒论》"半表半里"质疑与后世传承临床

王昀 赵进喜

【摘要】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file:///C:/Users/beeshow/Downloads/%E3%80%8A%E4%BC%A4%E5%AF%92%E8%AE%BA%E3%80%8B%E2%80%9C%E5%8D%8A%E8%A1%A8%E5%8D%8A%E9%87%8C%E2%80%9D%E8%B4%A8%E7%96%91%E4%B8%8E%E5%90%8E%E4%B8%96%E4%BC%A0%E6%89%BF%E4%B8%B4%E5%BA%8A%E6%84%8F%E4%B9%89.pdf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知聲音 明禮樂

知聲音 明禮樂        朱壁修    20170314

聲,是事物本質的振動,多半能以人耳感知。从殸从耳。古代中國知道之人,認為 聲 是大自然(上帝)的一種外顯。大自然的律動,可以透過 聲 音 樂 而被感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音希聲

殸(磬)是直接以石作的樂器。在八音中只有 磬 不以共鳴腔傳聲音,也不加任何其它材料合成。在八音中也只有 磬 从殸,說明 磬 和 聲 的密切關係。

音,則是將事物的振動,透過不同的器材加工後,加以裝飾後的聲。

聞,指聲達於極至被感受到。

樂,指感受到聲音(大自然的節奏、規律)時,身體起而相應的動作行為。

禮,指將大自然的節奏規律,以另種方式完整呈現。

周公制禮作樂,不是規範了一套儀式、譜了幾首曲子、編排了幾個舞蹈 那麼膚淺。這些儀式、曲子、舞蹈 都和大自然規律直接應和

 

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

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聞,知聞(聲)也。

八音者,何謂也?《樂記》曰:「土曰塤,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

 


 


 

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樂 字,我們誤解很多,甚至有三種不同讀音用來表示不同用法,事實上,只要 相應和 這一種就夠了。以下我用樂記全文來還原 樂 字本來面貌,大家看看。

 

樂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龠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其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

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糅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槍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眾也。」

「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鍾鼓樂之

鍾鼓樂之            朱壁修    20170310

流之、求之、思服、采之、友之、芼之、樂之 是本文重點。

流之、采之、芼之 是荇菜的狀態。

求之、思服(思之、服之)、友之、樂之 是君子欲在一起的狀態。求之、思服(思之、服之)、友之 是據為己有的過程(程度),由副屬品(人與物的區別)到貌似對等實為從屬的主從關係。

樂之 則將 在一起 提升到 你是你、我是我 ,即便完全相反,只要相應和都行。

在一起,有三種境界;

ㄧ是 我是人,你是物

二是 我是主,你是從

三是 各是各,卻能相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朱壁修   20170309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這是詩經第一篇。理應很重要但是傳世的解讀眞看不出哪裡重要。我一字一字查字典解讀如下看來是比較好些。

 

求偶的雄成鳥、由水上往群聚棲息的水中沙地行進。

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是君子的伴侶。

這樣的女子,好比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

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我一心想和他在一起。

沒能在一起、滿腦子就想和他在一起。

欲求不得,想得發愁,翻來覆去不得安。

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我把它採來吃如何?

這就象是: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與我如同都是絃樂的琴、瑟般,能有共同的一致。

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我不採來吃,讓它自在成長如何?

這就象是: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與我搭配,如同向上生發的鼓與向下垂降的鍾,本質不同卻能相應和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求偶的雄成鳥、由水上往群聚棲息的水中沙地行進。

 

關:以木橫持門戶也。从門𢇅聲。

關關示意二合一。

雎示意雄性。

鳩示意成鳥。

康熙字典·隹部·五》雎:《廣韻》《韻會》七余切《集韻》千餘切,𠀤音疽。《玉篇》王雎也。《詩·周南》關關雎鳩。《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釋文》七胥反。《左傳·昭十七年》雎鳩氏,司馬也。《註》雎鳩,王雎也。摯而有別,故爲司馬,主法制。《釋文》雎本又作睢,七徐反。又《玉篇》次雎。行難也。又姓。《正字通》明洪武御史雎稼,請立學宮臥𥓓。《集韻》本作鴡。

《康熙字典·鳥部·二》鳩:《唐韻》居求切《集韻》《正韻》居尤切,𠀤九平聲。《說文》鶻鵃。似山雀而小,短尾,靑黑色。《禽經》拙者莫如鳩,不能爲巢。《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禮·月令》仲春,鷹化爲鳩。又《王制》鳩化爲鷹,然後設罻羅。《註》仲秋也。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郯子曰:少皞氏以鳥名官,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𡨥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嚴粲詩緝》左傳五鳩備見詩經。祝鳩,鵓鳩也,四牡嘉魚之鵻是也。鴡鳩,關關鴡鳩之鳩是也。鳲鳩,布穀也,曹風之鳲鳩是也。鷞鳩,大明之鷹是也。鶻鳩,鱟鳩,非《班鳩》《小宛》之鳴鳩,《氓》食桑葚之鳩是也。又蒙鳩,鷦鷯也。《荀子·勸學篇》南方有鳥,名曰蒙鳩。又《爾雅·釋詁》鳩,聚也。《正字通》鳩能聚陽氣,故取義於聚。《書·堯典》共工方鳩僝功。《左傳·襄二十五年》鳩藪澤。又安也,集也。《左傳·隱八年》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又《襄十六年》敢使魯無鳩乎。又國名。《山海經》始鳩在海中轅厲南。又舒鳩,楚屬國。見《左傳·襄二十四年》。又地名。鳩兹。《左傳·襄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註》吳邑。又山名。《山海經》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又人名。汝鳩,湯賢臣。又小腹下曰鳩口。《巢氏病源》斜踵至鳩口內。又《韻會》渠尤切,音裘。同馗。土菌,可食。又叶斤於切,音居。《道藏歌》重萌鬱以赫,朱風引鳴鳩。旣忘榮曜契,何不寶僊居。《說文》鳩,从鳥九聲。《禽經》九鳥曰鳩。或曰鳩字从九以此。《列子·天瑞篇》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者,究也。乃變而爲一,故名鳩,此鳩所以从九也。《玉篇》或作勼。

釋水:

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鳥物所聚息之處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是君子的伴侶。

 

窈:深遠也。

窕:深肆極也。

釋言:

窕,閒也。

第二:

娃、嫷、窕、豔,美也。吳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豔,陳楚周南之間曰窕。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美色或謂之好,或謂之窕。故吳有館娃之宮,秦有娥之臺。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美狀為窕,美色為豔,美心為窈。

五藏生成: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色:顔气也。从人从卪。

顔:眉目之閒也。

淑:清湛也。

釋詁:

儀,若,祥,淑,鮮,省,臧,嘉,令,類,綝,彀,攻,穀,介,徽,善也。

 

君子好仇

逑 都有 放在一起 的 求 字意思。仇,逑 都是不好的匹配(同質性高的匹配)。好仇好逑 就指 好的匹配(如同陽初始的子匹配陰極至的女)

緇衣: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云:『君子好仇。』

逑:斂聚也。从辵求聲。《虞書》曰:「逑孱功。」又曰:「怨匹曰逑。」

仇:讎也。敵:仇也。

釋詁:

,郃,盍,翕,仇,偶,妃,匹,會,合也。

釋詁:

仇,讎,敵,妃,知,儀,匹也

讎:猶𧭭也。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這樣的女子,好比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

 

槮:木長皃。从木參聲。《詩》曰:「槮差荇菜。」

荇:《唐韻》《正韻》何梗切《韻會》下梗切,𠀤音杏。《說文》莕,或从行。《陸佃曰》荇之言行也。《詩·周南》參差荇菜。《傳》接余也。《疏》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靑下白。鬻其白根,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韻會》池州人稱荇爲莕公鬚,蓋細莖亂生,有若鬚然。《洞冥記》靈池有連錢荇,荇如錢文。又姓。《正字通》漢荇不意、荇吾。或作。菜:艸之可食者。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我一心想和他在一起。

 

寤:寐覺而有信曰寤。

寐:臥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沒能在一起、滿腦子就想和他在一起。

 

服,有帶在身邊、可使喚的意思。

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

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

釋詁:

悅,懌,愉,釋,賓,協,服也。

績,緒,采,業,服,宜,貫,公,事也。

釋訓:

俅俅,服也。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欲求不得,想得發愁,翻來覆去不得安。

 

悠:憂也。

釋詁:

永,悠,迥,違,遐,逷,闊,遠也。

永,悠,迥,遠,遐也。

悠,傷,憂,思也,懷,惟,慮,願,念,惄,思也。

反:覆也。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我把它採來吃如何?

 

采:捋取也。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這就象是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與我如同都是絃樂的琴、瑟般,能有共同的一致。

 

友:同志為友。

珡: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瑟:庖犧所作弦樂也。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清淺水中隨波搖曳的美食荇菜,我不採來吃,讓它自在成長如何?

 

芼:艸覆蔓。从艸毛聲。《詩》曰:「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這就象是:外形美好且能顯露內心良善本質的女子,與我搭配如同向上生發的鼓與向下垂降的鍾,本質不同卻能相應和諧。

 

鍾:酒器也。

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鍾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象其鉏鋙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詩》曰:「巨業維樅。」

鐘:樂鐘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聲。古者垂作鐘。

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鍾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象其鉏鋙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詩》曰:「巨業維樅。」

鐘:樂鐘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聲。古者垂作鐘。

鍾鐘不同字但此似通用。

 


 

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臯鼓、晉鼓皆兩面。

 


 

樂:五聲八音緫名。

樂字意思為相應。

樂:《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𠀤音岳。《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書·舜典》夔,命女典樂,敎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易·豫卦》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又鐘鼓、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孝經》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又姓。《左傳》晉大夫樂王鮒,《戰國策》燕樂毅。複姓。《孟子》樂正裘。又《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𠀤音洛。喜樂也。《通論》喜者主於心,樂者無所不被。《易·繫辭》樂天知命。《孟子》與民同樂。又《集韻》力照切《正韻》力召切,𠀤音療。《詩·陳風》可以樂飢。毛音洛,鄭音療。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魚敎切。《論語》仁者樂山。又益者三樂。又《韻補》盧谷切,音祿。《太公·下略》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班固·東都賦》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廣韻》伯樂相馬。一作博勞。

考證:〔《孝經》移風移俗,莫善于樂。〕謹照原文移俗改易俗。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