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朱壁修 20150305

這是論語的內容,因為早在漢書藝文志中引用此句,作出了錯誤的解讀,後人讀書不認真,也没能回復原作者本意,這個不合邏輯又不符字義的錯誤解讀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在路上聽到的,不加思考就轉述出去,這是一種失德的行為。

先說說這個解讀不合邏輯的地方: 德,可不是任何人都具備的,要知道、行道、作到,才稱為德。所以,邏輯上,道聽而塗說,這前五字就必須滿足先有德,後失德的過程。若是這前五字解讀成: 在路上聽到的,不加思考就轉述出去。就真看不出那裡和先有德相關。

接著,我們看不符字義的部分: 道,所行道也。聽,聆也。(聆,聽也。)塗,泥也。說,釋也。

錯誤解讀,將當釋為真理的道解為道路,聽字解成聞(聞,知聞也。)塗字原意為泥,但在此活生生的被途字給通假了,說字的釋,也成為說話了(我就奇怪,怎不通喜悦的悦了?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泥字指原本是水與土二物質,混在一起,分不出原本的水和土。塗說,指的是不清楚、混淆的理解。最難的是聽字。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聽字,而且是和聞字一起提到,這二者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如果,再查找莊子及列子甚至書經,我們可以知道聽字比聞字要更接近真象,聞是透過耳、透過聲音的響度而覺知,聽字則可透過耳、透過心、透過神而得知真象,只是,這境界不容易達到,但這又是離真理更進一步的覺悟。因此,說文解字才說: 聞,知聞也。知是解的極至,陽屬性極至。而聽呢,有注解說: 聽,靜也。這也強調了聽字相對於聞字的陰屬性。因此,道聽就應釋為: 幾乎擁有了真理。這也表達了 先有德 的意思,滿足了邏輯上的要求。

道聽而塗說應釋為: 幾乎擁有了真理,却作出不清楚、混淆的理解。

棄,捐也。棄,忘也。都指本來有,後來没了。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應釋為: 幾乎擁有了真理,却作出不清楚、混淆的理解。這就如同有了德又失去德一般。

天聽而詐胡,得之棄也。起手一副牌就聽牌,却因為看錯可胡牌的內容,造成詐胡,這就如同到手的鈔票又丢失了一般。

我覺得我的這個類比,較符合原文本意,至少,要比:在路上聽到的,不加思考就轉述出去,這是一種失德的行為。高明多了。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羊年說羊 羊,祥也。

羊年說羊 羊,祥也。 朱壁修 20150304

說文解字: 羊,祥也。祥,福也。一曰善也。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羊與祥是二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字形、字義、字聲,有人分不清楚,就說古時候這二字為同一字,或說可借用,這些都是没有根據的臆說。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

clip_image007

羊字示意陽屬性極至,有開放、明亮、向上、登高的意思。祥字與羊字的差別在於多了示字。示字指的是上天透過日月星的變化所顯示的訊息。而祥字指的就是這個訊息很清楚、很明白。在古人看這些訊息時,會分為吉兆、凶兆、不祥之兆。不祥之兆指的是徵兆不明確,與好壞、吉凶無關。而明確的吉兆、凶兆,都是祥兆。

祥,福也。一曰善也。福:祐也。从示畐聲。畐字有滿的意思,也示意到了最高點。祐字指由上而下的幫忙,這部分請參考 字裏陰陽說助祐 http://taichi-sayings.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20.html

clip_image009

新年期間,聯邦銀行作了個原住民語的廣告,大意是說: 如素 這個發聲,不只是蠟燭的意思,同時,也指眼淚。最後,畫面上帶出共有三個東西都叫 如素: 眼淚、蠟燭、腎蕨。我查了下腎蕨的圖片,我懂了 如素 的本意指顆粒的串接、流動。眼淚、蠟燭燃燒、腎蕨的外觀都是 如素。

原住民語和古早中文竟有如此的共性。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眼淚、蠟燭、腎蕨,如素也。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溫覆令一時許,一時許是多久?

溫覆令一時許,一時許 是多久? 朱壁修 20150303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伍味,㕮咀,以水柒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貳叄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查找許多注解,都說 一時 是一個時辰。錯了!一時 是六小時才對。說文解字將 時 字視為一個周而復始的四分,也稱四時。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若將一天視為一個周而復始,那麼,一時就是六小時。

clip_image002

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歧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除了這個根據外,傷寒論桂枝湯方的服用方式,也說出一時是六小時,只是,大家都没仔細看出。首先,一天24小時,在傷寒論中稱為一日一夜。因此,一日是12小時,半日是6小時。我想,這部分都没有爭議。在服用桂枝湯的方法中,原文說喝了桂枝湯後要 温覆令一時許,目的要得汗出。後文又說 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接著,重點來了: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這兒有個小麻煩,後服小促役其間,是成无己本的寫法,別的本子寫為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醫家也没見誰讓病人服桂枝湯後再勞動勞動藉以求汗的治法。因此,原文的意思是: 一服、再服,都不得汗,就要略為縮短服藥間隔,到多短呢?半日許令三服盡!也就是六至八小時吃完三服。倘若原本的服藥間隔是二小時一服,即一時指一時辰,那麼,六至八小時吃完三服,只有增長服藥時間,不能縮短服藥間隔。倘若,一時指六小時,半日許令三服盡,指原本服藥間隔是六個小時,現縮短為近四小時一服,那麼,就可符合文章原意(例如: 12時一服、近16時二服、近20時三服,就可滿足 半日許令三服盡,而且又是 小促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