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內經所提的督脈 朱壁修 20160429
督脈就是 身淋巴 。黄帝內經中說的。
脊中線是督脈全部,內經中没說。(靈樞中的營氣篇,有提及脊中線是督脈,但應釋為是督脈之部分。)鍼灸甲乙經之後,多以脊中線為督脈。
我說督脈是 身淋巴 的理由:
1、 督字中的 尗 (其它如椒字、戚字、菽字),都有 聚集在一起 的東西。
尗 字下半可看成象形,亦可看成象事(指事),它,就是小字(物中分)的失落分身: 有一些個頭不大、為數不多、聚在一起的形象(小人、小心、小星、小臣)。
花椒
督,察視也。目與眼的不同,在於目是直的,眼是横的。所以,督 字就如同提綱契領般的主管一個有許多分岐的系統。
2、淋巴結的形狀就是 尗
3、淋巴的分布與內經對督脈的循行描述一致
4、督脈病的症狀 脊強反折,是組織液進不了血液系統的表現
5、督、任、衝都只是大督脈的細分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
在結構之間的是十二正經,督脈不在其中。因此,督脈有可能有管子。而只要進行解剖,淋巴系統應能被輕易看出。
篡在中醫指那個部位?合篡間,說明篡至少有二個。王冰說篡間是前陰、後陰之間的陰户穴。隱約說出 篡 是前陰、後陰。
我覺得篡應指鼠谿部。
廷孔指那兒也不太好說。其孔,溺孔之端。廷孔是尿道出口?怪怪的。盆腔的內結構(子宮)較符合 廷 的意思。廷,朝中也。所以,我認為廷孔應指子宫頸。子宫頸也算溺孔之端。(其孔,溺孔之端。)
我們來看看黄帝內經對督脈的描述: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閒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我將標點由合字後改到合字前)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閒繞篡後
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
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督脈在身中的主幹,別為三支,這就是細分後的督、任、衝 三脈。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裏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