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什麼是勁

什麼是勁           朱壁修   20170127

太極拳是不是能養生?是不是能實戰?關鍵在那裡?

太極拳強調鬆,鬆可以養生,鬆如何實戰?鬆,又如何作到 所向無敵?

太極拳論中提到的 勁 ,似乎是問題的答案。

勁,不該只理解為 力的强盛。(勁,彊也。)。要從 勁 字的組成, 巠、力 ,著手,就會了解。勁,和力由起點到終點,中間所有點過程的細節都有關,而這個  過程 ,包括所有具象及非具象的部分。

如何練 勁 呢?不是練氣力。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透過對招式的熟練,透過 慢、鬆,了解招式由起到終所有過程連動的骨骼、肌肉、經絡以及在經絡中運行的氣。再把過程作對,漸漸的把這種運動的方式成為本能反應,就練成了。要練多少遍才够呢?某宗師的經驗之談是約20萬遍。每天30遍,也得20年。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多少距離才是 近 ?零距離!這個不懂,拳論中的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就看不懂,運用到實際,推手推到將人發出,就是錯誤。(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太極拳練到只能養生、不能實戰,也没練出來。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註云:此論句句切要在心,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勁:彊也。从力巠聲。

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

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屬皆从筋。

巠:水脈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一曰水冥巠也。

𥥻:空也。从穴巠聲。《詩》曰:「瓶之𥥻矣。」

𡷨:谷也。从山巠聲。

輕:輕車也。从車巠聲。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不同區域証的輕重區分

不同區域証的輕重區分      朱壁修  20170103

在體表皮膚層面,汗出惡風是最輕的,表閉(毛孔不開)惡寒嚴重些,不汗出(有汗,但在體內走不到體表)說明生命能力不足,汗不出(身體作不出汗)說明生命體能力、資源不足。

在上呼吸道部分,鼻鳴是最輕微的証狀,在此階段會有程度不同的臭()覺、味覺衰退、鼾睡。進一步會喉(咽喉)疼痛,背硬、僵,再進一步會有喘証出現。再來,就進入陽明病的惡熱、息促、大。

胃、口 部分,乾嘔、吐、不欲、不能進食(食則吐)、腹脹(不滿)不放屁,再來就進入陽明病,初期,胃失功能,水便、便完穀(飧泄) ,嚴重些,腸道不運作、實、不大便。

排病原動力的熱,若是多到身體框架不堪負荷,也會出現許多証狀:

體痛、煩躁、滿脹、神昏、讝語(說胡話)

體液局部不流動,形成 飲 。低溫是最輕微的,氣密(痞、結)是較嚴重的。然後,就由液態變成固態,就是所謂的腫(腫,瘤也。)

體液不足、流動性差,會造成渴、乾、痙。

小便的量、顏色,也在說話。量少,一是血中水少,二是太熱。顏色清黄為正常,清白則寒,黄赤則熱。身水腫而尿少,可以加速組織液循環流入血循環(按脾經、三焦經),也可喝塩水利尿。

生命能力少到一定程度,就進入少陰病階段。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可以看作血循環無力。(心衰、低血壓)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我們是什麼時候生病的?     朱壁修  20170102

我們是什麼時候生病的?這個問題有些没頭没腦。我眞正要問的是:

我們發病時,是我們生病的開始嗎?

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白的面對疾病。

生命是什麼?生病是什麼?

生命,是個天人相應的系統。它有自我運行的一套規律,運行的道路通暢、運行的力量足够,生命就順暢。運行的道路不暢、運行的力量不足(或過度),就是生病。

生病,要積纍到一定程度,身體才會啟動自瘉的程序進行排病,這就是我們一般以為的生病了。事實是,生命早在排病前很久就已在生病中了。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以之化之變也。我們每天過日子的過程,就是疾病的形成階段。

傷寒卒()病論,講傷寒造成疾病。是生命著涼了。生命和外界直接接觸的,除了皮膚,還有呼吸的鼻、氣管 上呼吸道,還有飲食的口、食道、胃 胃上系統(相對於腸的胃下系統),這三個部分,就是太陽病的初生反應區。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卒病論第一方,針對的病証有惡風、惡寒、發熱、鼻鳴、乾嘔。惡寒惡風是皮膚不暢的體証(惡寒是表閉的體証,惡風是汗出但體內氣壓不如體外氣壓的體証)。鼻鳴是上呼吸道不暢的體証,乾嘔是胃、食道、口 不暢的體証。而這些部位的不暢,早就已經形成了,只是透過發熱的程序呈現排病的過程。排病時排出的東西,是在體內妨礙生命運作的一股 壓強 。可能從體表以 汗 的形式出來,也可能從上呼吸道以 涕 的形式出來,也可能從胃、食道、口 以 痰 的形式出來。因為,這都是不同部位不流動的組織液的具體呈現。當障礙物以不同面貌(汗、涕、痰)排出時,也一併的排出了排病的原動力,熱 ,所以,病好了,熱就退了。但是,過早的退熱,卻往往令排病過程提早中斷。我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退燒。所有的退燒手段,基本上以出汗來表達(冰敷、酒精擦拭、是另一直接對抗的錯誤類型)。倘若有許多組織液的不暢堆積在上呼吸道,過早以出汗方式强行退燒的結果,就是上呼吸道積纍的問題出不來,造成肺炎。

在傷寒卒病論中,不可發汗(退燒)的情況有非常多,但是,太多熱愛中醫的人完全不管醫聖的警語,一味的薑桂附强加於病人身上,我們一定要先弄清楚生命體當時透過病証在說什麼,才能順勢有效的幫一把。

所有的幫法,只有讓組織液通暢是最安全有效的。

怎麼幫呢?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組織液流動性差,就是濕。任何去濕的手段都可以,最直接有效方便的就是按脾經。多作些,就再加上三焦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解表閉)、膀胱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透過氣化津液解體液不足)

發燒、汗、咳、涕、痰,都是排病的表現。如果熱退了,卻没出汗、没咳、没涕、没痰、没尿、没大便,那這個病就没出來,身體若有能力,會再來一次的。

 

  




 傷寒卒病論,不可發汗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衂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脈弦,五六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咽中閉寒,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及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欬唾。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衂。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衂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燥,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