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經水與經脈

經水與經脈(𧖴    朱壁修    20191007
經:織也(段注:織從絲也)。从糸巠聲。(緯:織橫絲也。从糸韋聲。)
巠:水脈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一曰水冥巠也。
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曰:「江之永矣。
𠂢:水之衺流,別也。从反永。凡𠂢之屬皆从𠂢。讀若稗縣。
𧖴:血理分衺行體者。从𠂢从血。
派:別水也。从水从𠂢𠂢亦聲。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
(水:先下後上之象,如測水平的操作。五行的北方水。字形示意一些匯集水系共同流入中央主幹,主幹水體量增加而水位上升。)


潨:小水入大水曰潨。从水从眾。《詩》曰:「鳧鷖在潨。」

水,是由原頭合流至主幹;脈,是由主幹分流至末稍。壁修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
經水者,受水而行之。
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胃。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內屬于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于腎。足厥陰外合于澠水,內屬于肝。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內屬于三焦。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內屬于大腸。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內屬于肺。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膻中者,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滎輸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氣、津、液 是經水;血、脈、精 是經脈。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歧伯曰:各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柰何。歧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痺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痺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風,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尤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地表流的(江、河、湖、冰)是經水,海裡流的(洋流)是經脈,空中流動(云、雲、雨)的是衛氣。壁修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水的流動不暢

水的流動不暢       朱壁修    20191003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
(水:先下後上之象,如測水平的操作。五行的北方水。字形示意一些匯集水系共同流入中央主幹,主幹水體量增加而水位上升。)


 潨:小水入大水曰潨。从水从眾。《詩》曰:「鳧鷖在潨。」
派:別水也(主幹分流出稱派)。从水从𠂢𠂢亦聲。
𣹭(流):水行也。从沝、,突忽也。
(流:水向下行)

浥:溼也。从水邑聲。(浥:受壓抑流動不暢的水,也就是溼。)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省聲。
幽: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
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將大水圍堵成護城河)
𡿧:害也。从一雝川。《春秋傳》曰:「川雝為澤,凶。」(將大川從中截斷,形成溼地,水患。)

癰:腫也。从疒雝聲。(體液淤堵的病)
腫:癰也。从肉重聲。
疽:癰也。从疒且聲。
癅(瘤):腫也。从疒畱聲。
痤:小腫也。从疒坐聲。一曰族絫。

黃帝內經中的 溼腫癰: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歧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濃,小鍼能取之乎?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黃帝曰:何謂疽?歧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溫熱涼寒

溫熱涼寒         朱壁修   20191002
熱(双手將物品固定在火上)从火。

 

熱:溫也(溫度由常溫增加。)。从火埶聲。
埶:《說文》穜也。(双手將物品固定)
寒(在一空間內、屋內,地上有冰,人在地上墊、蓋草蓆。)从冰(仌)。

 

寒:凍(水開始漸凝成冰)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凍:仌也。从仌東聲。
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溫、涼 从水。
《春秋》,春秋冬夏,終而成歲。《春秋》書人事,卒歲而究備。春秋溫涼,中象政和也,故舉以為名也。
太陽直射赤道作分界(春分、秋分)溫度漸增(由低而高,从𥁕之意。𥁕:仁也。)稱溫;溫度漸減(由高而低,从京之意。)稱涼。
餅賦 三春之初(大寒開始,至立春結束,也就是雨水前。),隂陽交際,寒氣旣除,溫不至熱。

𥁕:仁也(由低而高)。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說。
殟:胎敗也。从歺𥁕聲。
慍:怒也。从心𥁕聲。
醞:釀也。从酉𥁕聲。
溫:水。出犍為涪,南入黔水。从水𥁕聲。
涼:薄也。从水京聲。
京:人所為絕高丘也。从高省,丨象高形。
京,大也。
溫,熱 如何區分?
溫,是熱的起點。
湯:熱水也。从水昜聲。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邑巴卩阜陽陰看邪

邑巴卩阜陽陰看邪        朱壁修   20190929
邑: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邑,是距京畿較遠的鄉下城市(面積較小、人口較少),也可用來當作小封國。邑字下从卩(卪),隸變為 巴。郡,可能是先秦時最大的邑。郡、鄉、村(邨)、鄰 皆从邑。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从邑君聲。
當秦時,郡比縣大,就違背了从邑之意。


令:發號也。从亼、卪。


邑、令 下部的 卩 示意 聽命於人之人(奴人)。
以上所述可參考以下連結:


陽字从阜,但,陰字當从邑。先秦之前如此(特別是楚系簡帛;金文 陰、陽 的左半也不同),說文弄錯了,一錯至今。




邪,陽屬性初生(从牙之意)被壓抑(从邑之意)。
邪:琅邪郡。从邑牙聲。
廣韻 不正也。
史記 曆書 歸邪於終。註 邪,餘分也。終,閏月也。
天官書: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

什麼是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當我們從系統中分出 正 時,也就把剩下的稱為 邪 了。按老子文,或許黃帝內經中的邪氣,可說:正邪相變。
一些黃帝內經中,有關 邪 的文句: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寫於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帝曰:何謂邪乎。歧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當一個循環系統正常運作,我們說是:正氣足(精氣足);運作不正常,說是:邪氣入侵(正氣不足)。
去邪氣,就是回復正常運作,就是足正氣、足精氣。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羣而不黨

羣而不黨          朱壁修   20190927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羣、黨 如何區分

羣,次弟關係中最高位之意。和南方、火、陽極至 有關。

黨,無次弟團體兼有底層之意。和北方、水、陰極至 有關。

 


  


 

羣:輩也。从羊君聲。(壁修注:領頭羊之意。)

周語 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儕:等輩也。从人齊聲。《春秋傳》曰:「吾儕小人。

倫: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

輩:若軍發車百兩為一輩。从車非聲。

黨:不鮮也。从黑尚聲。(壁修注:無突出之意。)

黑: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𡆧𡆧,古窻字。

黑:北方色。

尚:曾也。庶幾也。从八向聲。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曰:「塞向墐戶。

 

釋詁:

儀,若,祥,淑,鮮,省,臧,嘉,令,類,綝,彀,攻,穀,介,徽,善也。

希,寡,鮮,罕也,鮮,寡也。

釋山:

小山別,大山鮮。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四氣調神


四氣調神              朱壁修   20190820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


交,示意上連(有共同結構)、下不連(但又有關,看似相錯)。人體小腿的脛骨與腓骨的關係是。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急:褊也。从心及聲。(褊:衣小也。从衣扁聲。)
:照也。(明是被照而亮。亮是局部的明;明是全面的亮。壁修注)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冰:水堅也。 从仌从水。  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坼:裂也。



萬物生於天地之中,有二太陽(動力源、熱源),一在天上(太陽),另一在地下(融岩)。地氣(融岩)受天氣(太陽)周而復始的變化影響,生成了:天地氣俱生,天地氣交,天氣急、地氣明,水冰地坼 四種面貌。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風熱溼火燥寒

風熱溼火燥寒          朱壁修    20190818
五運六氣的 六氣 是什麼
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 是一般所稱的 六氣。但,其中包含: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天六氣(風熱溼火燥寒)、地五行(木火土金水)。
六氣的排序還有講究的!看懂了,就能知道它們的本質。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歧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歧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帝曰:求之柰何。歧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覽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善。夫子言可謂悉矣。然何以明其應乎。歧伯曰:昭乎哉問也。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帝曰:勝復之氣,其常在也,災眚時至候也,柰何。歧伯曰:非氣化者,是謂災也。

六氣的名與次弟,隱約透露了它們為什麼內容。字典也有解釋:
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
風:敎也,佚也,告也,聲也,河圖曰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曰隂陽怒而爲風。
熱:溫也。从火埶聲。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
幽: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
壅遏不通曰幽。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燥:乾也。从火喿聲。
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以現今知識來看,六氣是:
封閉系統的溫度、壓力、溼度 三個變量,以及 增加、減少 二種變化。
古人把大自然一個周而復始的六種變化結果面貌依序稱為:風熱火溼燥寒(主氣)、風熱溼火燥寒(客氣;先三高後三低)。也就是六氣。基於天人相應,人體也會受六氣影響而作出調適。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柰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帝曰:善。寒濕遘溝,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
歧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諸同正歲,氣化運行同天,天氣擾,地氣正,風生高遠,炎熱從之,雲趨雨府,濕化迺行,風火同德,上應歲星熒惑。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朞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寒熱是溫度的變化;燥溼是溼度的變化;風火是壓力(氣壓)的變化。風是壓力高、火是壓力低。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歧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閒,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閒,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痒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溼度高低)是太陰陽明,寒熱(溫度高低)是少陰太陽,風火(壓力高低)是厥陰少陽。古人說 互為表裡。
太陰陽明有問題,可以看成是問題?
少陰太陽有問題,可以看成是寒熱問題?
厥陰少陽有問題,可以看成是風火問題?
或許可以由這角度去看問題。
解決方案呢?也就有了另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