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平安的 平

平安的 平           朱壁修    20170528

平安的 平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字我們常常用而且黃帝內經上也常用中醫講中藥的藥性也用。可是我們如果沒有把平安的 平 弄清楚是什麼意思的話這一部分就會有偏差導致得出錯誤的結論。在尚書裡面提到地平天成平安的 平 與陽屬性的關係比較小和陰屬性的關係比較大這是一個主要的特點。

平: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爰禮說。

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今變隸作于。

丂:气欲舒出。𠃑上礙於一也。丂,古文以為亏字,又以為巧字。凡丂之屬皆从丂。

𠀀(可字去除口):反丂也。讀若呵。

丂為陰屬性,降下;𠀀(可字去除口)為陽屬性向上。

 

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裡面就提到秋三月,此為容平接下來同樣一段還提到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平安的 平 和秋天有關係秋天是陰屬性,降下 這是第二個證據。

以下我們看黃帝內經中更多談到 平 的地方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歧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歧伯曰:無過者也。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无胃氣曰逆,逆者死。

 

歧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帝曰:補寫柰何。歧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柰何。歧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黃帝問曰:太虛寥廓,五運迴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歧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

 

故生而勿殺,長而勿罰,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謂平氣。

 

帝曰:歲主藏害何謂。歧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勝平之,外淫于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歧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治之何如。歧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歧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歧伯曰:兩陰交盡也。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柰何。歧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柰何。歧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其脈至何如。歧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沈,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歧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歧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曰:善。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麤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鍼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故曰: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我們最大的一個問題 就是把平安的 平 以為是一個靜態的 水平的不變動的這樣子的一個特點。事實上平安的 平  比較趨近一個 從過度的 朝向 正常的 一個穩定的過程而且是動態穩定的過程。如果用現代科學的話語講有點類似 阻尼振盪 如果用一般生活上的白話來講 就是 趨於穩定。黃帝內經中用了 規矩衡權 來形容 春夏秋冬 以秋天和衡對應(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什麼是衡?就象一桿秤兩端負荷相當時秤桿會動態的趨於穩定。

重要的來了藥性中的 平 是 陰屬性的降下還是不偏不倚的中性?

四性是 溫熱涼寒 還是 溫熱平寒?或該是 溫熱平涼寒 五性?如果 神農本草經 當中只有 平性 而無 涼性 該怎麼看?傷寒論中用藥只有 平性 而無 涼性 又該怎麼看?用藥的中醫以為 平性 是 中性 該怎麼看?平性的藥吃了產生陰屬性降下的結果又該怎麼看?

 

 

神農本草經 查搜 平          朱壁修    20170527

至真要大論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柰何。歧伯曰:風司于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濕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燥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寒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歧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治以酸溫,佐以苦甘

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治以苦冷,佐以鹹甘,

治以平寒,佐以苦甘,

治以鹹冷,佐以甘辛,

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溫熱平冷寒,酸苦甘辛鹹。

 

神農本草經 查搜 平

 

2 玉泉 味甘平。主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一名玉札。

4 水銀 味辛寒。主治疥瘙痂瘍百禿,殺皮膚中蟲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

7 白青 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8 雲母 味甘平。主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輕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雲華,一名雲英,一名云液,一名雲沙,一名鱗石。生山谷。

12    紫石 味甘平。主治心腹欬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

14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治黃疸、洩利、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生山谷。

15    太一禹餘糧 味甘平。主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久服耐寒暑不饑,輕身飛行千里神仙。 一名石腦。生山谷。

17    雄黃 味苦平。主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一名黃食石。生山谷。

21    雌黃 味辛平。主治惡瘡頭禿痂疥,殺毒蟲*,身癢,邪氣,諸毒。煉之久服,輕身、增年、不老。生山谷。

27    鐵落 味辛平。主治風熱惡創,瘍疽創痂疥,氣在皮膚中。 鐵,主堅肌耐痛。 鐵精主明目化銅。生平澤。

30    青瑯玕 味辛平。主治身癢、火創、癰傷、疥瘙、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澤。

35    鉛丹 味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下氣。煉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平澤。  粉錫 味辛寒。主治伏尸毒螫,殺三蟲。 錫銅鏡鼻,主治女子血閉,癥瘕伏腸,絕孕。一名解錫。生貴陽山谷。

39    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龍芝。生山谷。

40    赤芝 味苦平。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山谷。

41    黃芝 味甘平。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山谷。 白芝 味辛平。主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山谷。

42    黑芝 味咸平。主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山谷。

44    天門冬 味苦平,主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隨,殺三蟲,去伏尸。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顛勒。生山谷。

45    術 味苦溫。主治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化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生鄭山山谷。 委萎 味甘平。主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鼾,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生川谷。

49    署豫 味甘小溫。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菊華 味苦平。主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饑,惡風濕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

50    甘草 味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谷。

52    石斛 味甘平。主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生山谷。  石龍芮 味苦平。主治風寒濕痺,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久服輕身明目不老。一名魯果能,一名地椹。生川澤。

53    牛膝 味苦(酸)平。主治寒濕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石倍。生川谷。

54    獨活 味苦平無毒。主治風寒所出,金創,止痛,賁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生川谷。 升麻 味甘平。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溫疫瘴邪蠱毒。久服不夭,輕身長年,一名周升麻。生山谷。

55    茨胡 味苦平。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生川谷。  防葵 味辛寒。主治疝瘕腸洩,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一名梨蓋。生川谷。

56    著實 味苦平。主治陰痿、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饑、不老輕身。生川谷。

58    薏苡人 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一名解蠡。生平澤。

59    車前子 味甘寒無毒。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當通。生平澤。  析蓂子 味辛酸溫無毒。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痺補五臟,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蔑析,一名大蕺,一名馬辛。生山澤。

62    菟絲子 味辛平。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鼾*。久服明目輕身延年。一名菟蘆。生山谷。

65    白蒿 味甘平。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痺,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生川澤。

66    地膚子 味苦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一名地葵。生平澤。 石龍芻 味苦微寒。主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注惡毒。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須,一名草續斷。生山谷。

69    王不留行 味苦平。主治金創,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久服輕身耐老增壽。生山谷。 藍實 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蟲蚑注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平澤。(靛花,即青黛)

70    景天 味苦酸平。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華,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一名戒火,一名慎火。生川谷。

72    蒲黃 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池澤。

73    香蒲 味甘平,主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勞。一名*。生池澤。

74    蘭草 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澤。

75    決明子 味咸平。主治青芒,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生川澤。

78    蛇床子 味苦平。主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漏,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久服輕身。一名蛇粟,一名蛇米。生川谷。  漏蘆 味苦咸寒。主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山谷。

80    旋華 味甘溫。主益氣,去面鼾*黑色,媚好。根,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饑輕身。一名筋根華,一名金沸。生平澤。

81    白兔藿 味苦平。主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注。一名白葛。生山谷。

86    麥門冬 味甘平。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生川谷。

87    卷柏 味辛平。主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一名萬歲。生山谷。

89    蒺藜子 味苦溫。主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生平澤。

97    秦艽 味苦平。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98    黃芩 味苦平。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洩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一名腐腸。生川谷。

103   葛根 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一名雞齊根。生川谷。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母蚳、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生川谷。

104   貝母 味辛平。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一名空草。

109   狗脊 味苦平。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頗利老人。一名百枝。生川谷。

110   萆薢 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熱氣。生山谷。

111   通草 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112   瞿麥 味苦寒。主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一名巨句麥。生川谷。  敗醬 味苦平。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一名鹿腸。生川谷。

118   薇銜 味苦平。主治風濕痺,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瘺癰腫。一名麋銜。生川澤。

119   白薇 味苦平。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生川澤。

121   茅根 味甘寒。主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生山谷。  酸醬 味酸平。主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其實立產。一名酢醬。生川澤。 淫羊藿 味辛寒。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一名剛前。生山谷。

122   蠡實 味甘平。主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痺。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華葉,去白蟲。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生川谷。

124   防己 味辛平。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離。生川谷。  女菀 味辛溫。主治風寒洗洗,霍亂洩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生川谷。

127   王孫 味苦平無毒。主治五臟邪氣,寒濕痺,四肢疼酸,膝冷痛。生川谷。

129   馬先蒿 味苦平。主治寒熱鬼注,中風濕痺,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矢蒿。生川澤。  蜀羊泉 味苦微寒。主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生川谷。

140   石韋 味苦平。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樜。生山谷石上。

141   百合 味甘平。主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川谷。

143   王瓜 味苦寒。主治消渴內痺,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一名土瓜。生平澤。

146   亭歷 味辛寒。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平澤及田野。 芫華 味苦溫有毒。主治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氣短,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一名去水。生川谷。

155   射干 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一名烏扇,一名烏蒲。生川谷。

156   鳶尾 味苦平。主治蠱毒邪氣,鬼注諸毒,破癥瘕積聚,去水,下三蟲。生山谷。

158   飛廉 味苦平。主治骨節熱,脛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輕。一名飛輕。生川澤。

159   半夏 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虎掌 味苦溫無毒。主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生山谷。

161   蜀漆 味辛平有毒。主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結聚邪氣,蠱毒鬼注。生川谷。

163   青葙 味苦微寒。主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鳴蔞蒿。生平谷。 狼牙 味苦寒有毒。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牙子。生川谷。

164   白蘞 味苦平。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一名菟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白及 味苦平。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生川谷。

166   雚菌 味咸平。主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徙*、蟯蟲,蛇螫毒,癥瘕諸蟲。一名雚蘆。生池澤。 連翹 味苦平。主治寒熱鼠漏,瘰癆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一名異翹,一名蕳華,一名折根,一名三廉。生山谷。

171   鹿藿 味苦平。主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癆瘍氣。生山谷。 牛扁 味苦微寒。主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生川谷。

173   藎草 味苦平。主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生川谷。

178   狼毒 味辛平。主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瘺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一名續毒。生山谷。

180   扁蓄 味苦平。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生山谷。

181   商陸 味辛平。主治水脹,疝瘕痺,熨除癰腫。殺鬼精物。一名*根,一名夜呼。生川谷。

182   女青 味辛平。主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闢不祥。一名雀瓢。生山谷。 白附子 主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生蜀郡。

185   石下長卿 味咸平。主治鬼注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一名徐長卿。生池澤。

186   翹根 味苦寒。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生平澤。

188   茯苓 味甘平。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一名伏兔。生山谷。

190   柏實 味甘平。主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痺。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生山谷。

192   牡桂 味辛溫。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杜仲 味辛平。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

196   榆皮 味甘平。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一名零榆。生山谷。

197   酸棗 味酸平。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四肢酸疼,濕痺。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川澤。

198   槐子 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澤。

199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久服堅筋骨,輕身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生平澤。

204   女貞實 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生川谷。

205   桑上寄生 味苦平。主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齒發,長須眉。其實,明目、輕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山谷。

206   蘇核 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結氣,明目,目赤痛傷淚出。久服輕身、益氣、不饑。生川谷。

207   龍眼 味甘平。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生山谷。

209   竹葉 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痙痺。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214   合歡 味甘平。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220   松蘿 味苦平。主治瞋怒邪氣,止虛汗出,風頭,女子陰寒腫痛。一名女蘿。生山谷。

222   豬苓 味甘平。主治痎瘧,解毒,蠱毒、蠱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叚(犬旁)豬矢。生山谷。

226   石南草 味辛平。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實,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痺。一名鬼目。生山谷。

230   鬱核 味酸平。主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治齒斷腫、齲齒,堅齒。鼠李,主治寒熱瘰癆瘡。一名爵李。生川谷。

3 龍骨 味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洩利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齒,主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4 牛黃 味苦平。主治驚癇寒熱,熱甚狂痓,除邪逐鬼。牛角鰓*,下閉血,瘀血疼痛,女子帶下血。髓,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膽,可丸藥。生平澤。

7 白膠 味甘平。主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久服輕身延年。一名鹿角膠。

8 阿膠 味甘平。主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輕身益氣。一名傳致膠。

9 丹雄雞 味甘微溫。主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通神,殺毒,闢不祥。頭,主殺鬼。肪,主治耳聾。腸,主治遺溺。肶胵裹黃皮,主治洩利。屎白,主治消渴,傷寒寒熱。翮羽,主下血閉。雞子,除熱火瘡,癇痓,可作虎魄神物。雞白蠹,肥豬。生平澤。

10    雁肪 味甘平無毒。主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久服益氣不饑,輕身耐老。一名鶩肪。生池澤。

11    石蜜 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藏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饑不老。生山谷。

13    蜂子 味甘平。主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大黃蜂子,主治心腹脹滿痛,輕身益氣。土蜂子,主治癰腫。一名蜚零。生山谷。

14    牡蠣 味咸平。主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一名蠣蛤。生池澤。

21    白馬莖 味咸平。主治傷中脈絕,陰不起。強志益氣,長肌肉,肥健生子。眼,主治驚癇腹滿瘧疾。懸蹄,主治驚邪瘈疭,乳難,闢惡氣鬼毒蠱注不祥。生平澤。

22    狗陰莖 味咸平。主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生子,除女子帶下十二疾。膽,明目。一名狗精。生平澤。

23    鹿茸 味甘溫。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角,主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伏翼 味咸平。主治目暝,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生太山川谷。

24    蝟皮 味苦平。主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生川谷。

26    桑螵蛸 味咸平。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生桑枝上,採蒸之。一名蝕肬。

28    白殭蠶 味咸。主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鼾*,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生平澤。

29    木虻 味苦平。主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斯*,無子。一名魂常。生川澤。

32    蠐螬 味咸微溫。主治惡血血瘀,痺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一名憤(蟲旁)蠐。生平澤。

34    海蛤 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一名魁蛤。生池澤。文蛤,主治惡瘡,蝕五痔。

35    龜甲 味咸平。主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瘧,五痔陰蝕,濕痺,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久服輕身不饑。一名神屋。生池澤。

36    鱉甲 味咸平。主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生池澤。

42    六畜毛蹄甲 味咸平。主治鬼注蠱毒,寒熱,驚癇,癲痓狂走。駱駝毛尤良。

46    鷰屎 味心平。主治蠱毒,鬼注,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生高谷山平谷。

47    天鼠屎 味辛寒。主治面目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一名鼠沽,一名石肝。生合浦山谷。 露蜂房 味苦平。主治驚癇瘈疭,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一名蜂場。生山谷。

48    樗雞 味苦平。主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強志,生子,好色。補中輕身。生川谷。

50    水蛭 味咸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生池澤。

52    蛇蛻 味咸平。主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瘈疭,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火熬之良。一名龍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生山谷。

55    翳螉 味辛平。主治久聾,欬逆,毒氣,出刺,出汗。生川谷。

56    雀甕 味甘平。主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注。一名躁舍。

58    鼠婦 味酸溫。主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痓寒熱,利水道。一名蟠貞,一名伊咸。生平谷。

60    衣魚 味咸溫無毒。主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皆宜摩之。一名白魚。生平澤。

61    白頸蚯蚓 味咸寒。主治蛇瘕,去三蟲,伏尸,鬼注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62    螻蛄 味咸寒。主治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夜出者良。一名蟪蛄,一名天螻,一名螜。生平澤。

68    蒲陶 味甘平。主治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生山谷。

69    蓬蔂 味酸平。主安五藏,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覆盆。生平澤。

70    大棗 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平澤。

71    藕實莖 味甘平。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一名水芝。生池澤。

72    雞頭 味甘平。主治濕痺,腰脊膝痛,補中,除百疾,益精氣,強志,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一名雁喙。生池澤。

73    甘瓜子 味甘平。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

74    瓜蒂味苦寒。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欬逆上氣;食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一名土芝。生平澤。

79    櫻桃 味甘平無毒。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

80    梅實 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生川谷。

82    蔥實 味辛溫。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可作湯,主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薤,味辛,主治金創創敗。輕身不饑耐老。生平澤。

86    桃核 味苦平。主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桃華,殺注惡鬼。令人好顏色。桃梟,微溫,殺百鬼精物。桃毛,主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桃蠹,殺鬼邪惡不祥。生山谷。

88    水靳 味甘平。主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池澤。

90    胡麻 味甘平無毒。主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久服輕身不老。葉名青蘘,一名巨勝。生川谷。

91    麻蕡 味辛平。主治七傷,利五藏,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麻子,味甘平。主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一名麻勃。生川谷。

93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主治濕痺筋攣膝痛。生大豆,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平澤。

97    腐婢 味辛平。主治痎瘧寒熱,邪氣,洩利,陰不起,病酒頭痛。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干薑作用在腸,以下泄;生薑作用在胃,以上寫

干薑作用在腸以下泄;生薑作用在胃以上寫   朱壁修   20170514

中醫乾薑 當作 干薑,作用為振奮新起陽氣。生薑作用為:將陽氣帶過最高點也就是解表。

薑,《說文》作「」,許慎釋云:「:御濕之菜也。从艸彊聲。」《五十二病方》寫作「」、「薑」、「彊」、「畺」、「橿」,其後則多省寫作「薑」,《武威醫簡》亦作「薑」,晚近簡寫為「姜」。「」之得名,王安石《字說》云:「,彊我者也,于毒邪臭腥寒熱皆足以御之。」又「薑能御百邪,故謂之薑。」其說或有未妥,薑本字疑當寫為「畺」,《說文》原義:「畺,界也。從田,三其界畫也。」此則借用指代植物薑,蓋象其根莖肥大駢連若指掌之形也。醫砭

釋言語

疆,畺也。

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畫也。

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釋言: 畫,形也。

釋詁:

疆,界,邊,衛,圉,垂也。

畍:境也。

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

釋飲食

,銜也,銜炙細密肉和以薑椒鹽豉巳乃以肉銜裹其表而炙之也

五味論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達也

燥:乾也。

干:犯也。从反入,从一。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釋樂器:   鼓,郭也。張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最:犯而取也。从冃从取。

 

薑,御濕之菜也。御濕的意思,若是脫水,那就是乾薑;若是振奮新起陽氣,那就是干薑。

御:使馬也。(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濕是流動性差的組織液)(怒是憋著的陽氣;武是新循環的開始)

 

本草綱目 所載:「乾薑以母薑造之」來證,便可知乾薑是用母薑製成,非生薑。

何謂母薑?因薑是利用根莖繁殖的,將一塊薑埋到田中(母薑),即會生長發芽,在生長過程中,母薑隨着新薑一起生長,採收時,會同時收穫子薑(生薑)和母薑(老薑)。

中醫認為,

生薑辛溫,入肺、胃、脾經,其功效為發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脹滿、洩瀉,以及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等。

乾薑辛熱,入脾胃、腎、心、肺經,其功能為溫中逐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等,主要用來治療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血下血等。

生薑、乾薑、炮薑,三者最大不同在於「生薑走而不守,乾薑能守能走, 炮薑守而不走」,生薑長於散寒表,為嘔家之聖藥;乾薑偏於祛裏寒,為溫中散寒之至藥;炮薑善於走血分,長於溫經止血;故用薑,宜慎選。

 

若是將人體胃腸道由口至肛門由上而下橫切三刀賁門幽門肛門那麼就分出 胃全部 及 腸道全部 二大區塊。這分法和薑字 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畫也。 可說極其相似。

 


 

如果薑分二部分生薑作用是哪部分?干薑作用是哪部分?

 

生薑

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本品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但作用較弱,故適用於風寒感冒輕證,可單煎加紅糖服,或配蔥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溫解表劑中,作輔藥使用,以增發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湯等方劑中均有本品。

用於胃寒嘔吐。本品溫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嘔功良,故有「嘔家聖藥」之稱,畏寒嘔吐者,配半夏,即小半夏湯;若胃熱嘔吐者,可配黃連、竹茹等同用。某些止嘔藥用薑汁製過,能增強止嘔作用,如薑半夏、薑竹茹等。

用於風寒咳嗽。辛溫發散,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嘔,故可用治風寒客肺,痰多咳嗽,惡寒頭痛者,每與杏仁、紫蘇、陳皮、半夏等藥同用,如杏蘇二陳湯。

此外,生薑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毒

 

乾薑  主治

用於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本品主入脾經,能溫經止血、對脾陽虛,脾不統血者,此為首選要藥。可單味用之,如《姚氏集驗方》以本品為末,米飲下,治血痢不止;亦可配收斂止血藥同用,如《證治準繩》治衝任虛寒、崩漏下血,配棕櫚、烏梅同用之如聖欺;臨床常配人參、黃耆、附子等同用,以達益氣助陽溫經止血之功。

用於虛寒腹痛、腹瀉等,本品能溫中止痛、止瀉。治上述之證可單用成配附子等同用,如《千金要方》單用本品治中寒水瀉。若治產後血虛寒凝,小腹疼痛,則配當歸、川芎等同用,如生化湯。

以上是歷來中醫看法我的看法如下

 


 

傷寒論用乾薑之處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甘草四兩,炙,味甘平;乾薑二兩,炮,味辛熱。

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溫;乾薑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細辛三兩,味辛溫。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方: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乾薑二兩,味辛熱。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白朮三兩,味甘平;人參三兩,味甘溫;乾薑三兩,味辛熱。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黃連,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乾薑,味辛熱;桂枝,去皮,味辛熱;各三兩;人參二兩,味甘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甘溫;乾薑一兩,辛熱;粳米一升,甘平。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湯方:葱白四莖,辛溫;乾薑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

白通加豬膽汁方:葱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醎寒;豬膽汁一合,苦寒。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三兩,甘平;芍藥三兩,酸平;生薑三兩,切,辛溫;白朮二兩,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後加減法:若欬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圓主之。又主久利方。

烏梅圓方:烏梅三百箇,味酸溫;細辛六兩,辛熱;乾薑十兩,辛熱;黃連一斤,苦寒;當歸四兩,辛溫;附子六兩,炮,辛熱;蜀椒四兩,去子,辛熱;桂枝六兩,辛熱;人參六兩,甘溫;黃蘗六兩,苦寒。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麻黃二兩半,去節,甘溫;升麻一兩一分,甘平;當歸一兩一分,辛溫;知母,苦寒;黃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甘寒;白朮,甘溫;乾薑,辛熱;芍藥,酸平;天門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熱;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銖。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乾薑,辛熱;黃連,苦寒;黃芩,苦寒;人參,甘溫;各三兩。

生薑瀉心湯方: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附上網路文章供參考

標題  乾薑、生薑

來源  玉叩齋

時間  2006/6/4

正文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今用乾薑為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生薑為其鮮品。乾薑主產於四川犍為、沐川,貴州六盤水、長順、興仁等地。此外,廣西、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廣東、陝西亦有產出。

本草研究認為:薑品種古今無變化,但古代所稱「乾薑」,最初可能是指「乾薑」,係生薑或母薑的特殊加工品,而生薑或母薑的簡單乾燥品則被稱為「乾生薑」,明清以後,後者逐漸取代前者,成為正宗的「乾(干)薑」。藥用薑在南方各省廣泛栽種,以四川犍為、浙江台州歷史最為悠久,習慣上亦認為此兩處所出最良,應是規範化種植的最宜地區。

 

古者薑桂滋味辛烈,多作烹飪調劑之用,《論語﹒鄉黨》謂孔子「不撤薑食,不多食」,《禮記﹒檀弓》「喪有疾,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薑桂之謂也。」鄭註:「增以香味。」《呂氏春秋﹒本味》云:「和之美者,楊朴之薑,招搖之桂。」食用以外,薑亦作藥用,《靈樞﹒壽夭剛柔》以淳酒、蜀椒、乾薑、桂心四物作藥熨,馬王堆醫書用薑處甚多,《本草經》列為中品,此後歷代本草皆有記載,《本草圖經》描述其植物形態:「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葉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本草綱目》謂:「薑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薑種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鞘闊如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採食無筋,謂之子薑,秋分後者次之,霜後則老矣。」據《證類本草》所圖涪州生薑、溫州生薑,(圖1)其原植物為Zingiber officinale,古今皆無變化。

 

薑用其根莖,現代按採用部位、乾燥程度、加工方法的不同,大致分嫩薑、生薑、乾薑三類:1、嫩薑,為薑的嫩芽,主要用作蔬茹,又稱仔薑、紫薑、茈薑、薑芽;2、生薑,為薑的新鮮根莖,烹飪、入藥皆用之,又稱菜薑、母薑、老薑;3、乾薑,為薑根莖的乾燥品,藥用為主,可進一步加工為薑炭、炮薑。薑無論作藥用食用,古今品種雖無變化,但具體藥材規格,尤其對「乾薑」的定義,則頗有不同,簡論如下。

 

1、早期文獻中「干薑」或是「乾薑」之意

 

薑在秦漢醫方中為常用之品,據馬繼興先生《馬王堆古醫書考》整理統計,馬王堆醫書用「薑」約15處,逕稱「薑」8處,「乾薑」6處,「枯薑」1處。其中「枯薑」理解為乾燥脫水的薑應該沒有問題,但此「枯薑」與其他各處出現的「乾薑」是否一物?「乾薑」與「薑」是何關係?更令人費解的是,東漢初《武威醫簡》亦多處用薑,則皆不加分別地稱為「薑」,這究竟指哪種薑,不得而知。東漢末《傷寒雜病論》用薑處更多,用「乾薑」、「生薑」者各有50餘方,「生薑」或無歧意,但「乾薑」究竟是何物,尚需斟酌。

 

秦漢神仙方士頗看重薑的神奇效用,不僅《本草經》說薑「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在緯書中亦有各種記載,如《春秋運斗樞》云:「旋星散為薑,失德逆時,則薑有翼,辛而不臭也。」又《孝經援神契》云:「椒薑御濕,菖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辟兵。」薑常與椒并用,此即《援神契》所說「椒薑御濕」,最可注意的是早期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中對椒、薑的論述:「老君曰:椒生蜀漢,含氣太陰。天地俱生,變化陸沉。故能御濕,邪不敢侵。啖鬼蠱毒,靡有不禁。子能常服,所欲恣心。世之秘奧,其道甚深。堅藏勿泄,不用萬金。」又「老君曰:薑生太陽,與椒同鄉。俱出善土,窈窕山間。堅固不動,以依水泉。含氣熒惑,守土本根。背陰向陽,與世常存。故能辟濕,卻寒就溫。除邪斬疾,閉塞鬼門。子能常服,壽若乾坤。」在這兩段文字中,椒被看作太陰所化,薑則是太陽所生,太陽為乾,故疑古所稱「干(乾)薑」,其實是「乾(qián)薑」。

 

2、乾薑的作法

 

將秦漢方書中的「乾薑」考釋為「乾(qián)薑」,重要證據乃在于「乾薑」其實并不是生薑的直接乾燥品,而別有一套製作工藝,陶弘景說:「乾薑今惟出臨海、章安,兩三村解作之。蜀漢薑舊美,荊州有好薑,而并不能作乾者。凡作乾薑法,水淹三日畢,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後曬乾,置瓮缸中,謂之釀也。」就工藝本身而言,的確不是簡單的乾燥,這種「乾薑」的作法,直到宋代依然存在,《本草圖經》載漢州乾薑法云:「以水淹薑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後曝之令乾,釀于瓮中,三日乃成也。」李石《續博物誌》卷6作乾薑法略同:「水淹三日畢,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後曝乾,入瓮瓶,謂之釀也。」這種「乾薑」的作法甚至流傳外邦,日稻田宣義《炮炙全書》卷2有造乾薑法,其略云:「以母薑水浸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也。」

 

3、乾生薑

 

畢竟「乾薑」的作法太過繁瑣,商家不免偷工省料,《炮炙全書》造乾薑法中專門告誡說:「藥肆中以母薑略煮過,然後暴之令乾,名之乾薑售,非是。」而事實上,將生薑稍加處理後曝乾充作「乾薑」的情況,宋代已然,《本草圖經》說:「秋採根,于長流水洗過,日晒為乾薑。」在蘇頌看來,這種「乾薑」的作法與前引「漢州乾薑法」并行不悖。

 

但宋代醫家似乎也注意到這兩種作法的「乾薑」藥效有所不同,於是在處方中出現「乾生薑」這一特殊名詞,如《婦人良方》卷12引《博濟方》醒脾飲子,原方用「乾薑」,其後有論云:「後人去橘皮,以乾生薑代乾薑,治老人氣虛大便秘,少津液,引飲,有奇效。」宋元之際用「乾生薑」的處方甚多,不煩例舉,《湯液本草》則對以乾生薑代替「乾薑」專有解釋:「薑屑比之乾薑不熱, 比之生薑不潤, 以乾生薑代乾薑者, 以其不僭故也。」這裡所說的「乾生薑」,正是生薑的乾燥品,亦即今用之「乾薑」。

 

明代《本草綱目》在生薑條後雖然附載「乾生薑」,但語焉不詳,乾薑條說:「以母薑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薑,又曰均薑。凡入藥并宜炮用。」這樣的記載看不出「乾薑」的來歷。相反年代稍晚的《本草乘雅半偈》論「乾生薑」與「乾薑」的製作,最不失二者本意:「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一種可生百指,皆分岐而上,即宜取出種薑,否則子母俱敗。秋分採芽,柔嫩可口,霜後則老而多筋,乾之,即曰乾生薑。乾薑者,即所取薑種,水淹三日,去皮,放置流水中漂浸六日,更刮去皮,然後曬乾,入瓷缸中,覆釀三日乃成,以白淨結實者為良,故人呼為白薑,入藥則宜炮用。」

 

4、乾薑

 

大約清代開始,醫家藥肆逐漸忘記「乾薑」的本意,原來繁瑣的「乾薑」製作工藝逐漸淘汰,宋元尚被稱為「乾生薑」的藥材,成為「乾薑」的主要來源,名字也變成了「乾薑」。《本草崇原》云:「乾薑用母薑曬乾,以肉厚而白淨、結實明亮如天麻者為良,故又名白薑。」這與此前盧之頤以乾薑為白薑的說法截然不同,同時期的《本草求真》、《本草從新》、《本草思辯錄》、《得配本草》等諸家本草皆用「母薑曬乾為乾薑」之說,這也是今天藥用乾薑的標準製法。

 

【道地沿革】

 

薑作為經濟作物,栽種歷史悠久,《史記﹒貨殖列傳》謂「千畦薑韭,此其人與千戶侯等。」秦漢時期四川是薑的主要產地,前引《呂氏春秋》「楊朴之薑」,據高誘注楊朴地在蜀郡,《本草經》亦言「生犍為川谷」,即今四川犍為縣。在此時期道仙家著作中蜀郡所出的薑也充滿了傳奇性,不僅《太上靈寶五符序》說薑與椒皆出蜀地,《後漢書﹒方術列傳》言曹操使左慈取松江鱸魚,又取蜀中生薑,又《神仙傳》卷9記介象為孫權入蜀買薑。李商隱詩「越桂留烹張翰鱠,蜀薑供煮陸機蒓」,即詠贊蜀川之薑。

 

魏晉以後,薑亦出荊州、揚州,載見《名醫別錄》,其後南北分治,陶弘景偏重臨海、章安之薑,專門說:「乾薑今惟出臨海、章安,兩三村解作之。蜀漢薑舊美,荊州有好薑,而并不能作乾者。」臨海、章安在今浙江台州,據《南齊書﹒孔琇之傳》「(琇之)出為臨海太守,在任清約,罷郡還,獻乾薑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乃嘆息。」乃知浙江出薑淵源於此。而在北方,當時亦有栽種,但質量不高,主要供北朝藥用,《齊民要朮﹒種薑第二十七》云:「中國土不宜薑,僅可存活,勢不滋息。種者,聊擬藥物小小耳。」

 

唐宋疆域一統,藥用薑主要來源於南方,唐代土貢乾薑,主要有劍南道之成都府,江南東道之杭州、台州、福州、泉州,江南西道之虔州,山南東道之襄州。《通典》專門提到:「臨海郡貢鮫魚皮百張、乾薑百斤。今台州。」《元和郡縣圖志》則記開元時台州貢乾薑三百斤。《本草圖經》云:「今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者良。」應該承認,儘管四川一直被認為是薑的道地產區,但或許是由於陶弘景對江南薑的表彰,唐宋時期薑的主要產地已轉移至江浙。

 

明清薑的產地依然在江浙,《本草崇原》云:「臨海、章安、漢、溫、池州皆能作之,今江西、浙江皆有,而三衢開化者佳。」《增訂偽藥條辨》云:「乾薑,湖南均州出,小雙頭內白色為均薑,最佳。浙江台州出者,為台薑,個小,肉黑黃者次之。其他江南、江西、寧國、四川皆出,總要個大堅實、內肉色白為佳。」正因為四川在當時已經失去道地優勢,故作為拾遺補闕之書,趙學敏將「川薑」收入《本草綱目拾遺》,專門表彰:「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絕不類薑形,亦可入食料用。」

 

綜上所述,南方各省都適合藥用薑的生長,而以四川犍為、浙江台州歷史最為悠久,習慣上亦認為此兩處所出最良,應是規範化種植的最宜地區。至於北方各省,儘管北魏賈思勰說「土不宜薑,僅可存活,勢不滋息」,已遭到徐光啟的批評:「今北土種之,甚滋息,奚云不宜也。」但由於北方氣候寒冷,霜凍期早,生長期較短,今山東、河南等地雖然種薑,但粉性弱,辣味淡薄,水分較多,不宜于加工藥用乾薑,以食用為主,習稱菜薑,此即《本草蒙荃》所說「北乾薑不熱,北生薑不潤」,意即北土之薑不宜藥用也。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豆 壴鼓尌彭嘉喜豈

     豆 壴鼓尌彭嘉喜豈      朱壁修   20170511
豆字示意垂直方向的疊加容納,有向上的陽屬性。
鼓:擊鼓也。从攴从壴,壴亦聲。強調擊打向上的動性。


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
壴: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从豆。將擊打的人移去就是壴字。這裡要注意一點,鼓上的配件也得都裝好了才算,上圖是精裝版,下圖是簡裝版,為何裝這些?擊打鼓面時,配件的響應,就是 樂 字本意。這也是為何 舞 喜 二字,說文都釋為 樂 的原因。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尌:立也。从壴从寸,持之也。讀若駐。
彭:鼓聲也。
右邊的部分(彡:毛飾畫文也。)示意和本體(外在)較具關連但不影響本質(內在)的東西。形,影,彪,須。
嘉:美也。
喜:樂也。从壴从口。
因聲(向上的聲,鼓,春分之音)感應而生的情緒。
豈:還師振旅樂也。一曰欲也,登也。
登: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
登字上部當如甲骨文前5.2所示左為左腳印右為右腳印。示意完全抵達高點。


發字上部,當如甲骨文所示:左為右腳印,右為左腳印。示意奔跑向前側身(腳交叉)拋擲。


豆,古食肉器也。古文豆 
逗:止也。
豎:豎立也。
𣪌:繇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