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有那麼高興嗎?

有那麼高興嗎? 朱壁修 2011102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段文字。傳世且具共識的說法,都將 說 字通 悅 字、 樂 (音樂)字通 樂 (快樂)字,於是,前二小段結尾都成了﹕不是很高興嗎?但是,真有那麼高興嗎?幹嘛那麼高興呢?如果,正解是如同說文解字內所寫的﹕說,釋也。樂,五聲八音總名。 還能高興的起來嗎?

有關學字、習字、說字的意思,我已有文專門探討,的確不用和高興連繫也能釋讀。接著,我們來看看朋 字與 樂 字﹕在說文解字中,把朋字和鳳字視為一字,取其 鳳飛,羣鳥从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clip_image002

說文解字在解讀友字時提到﹕同志曰友,段玉裁引周禮注﹕同師曰朋。所以,朋字的字義為多數、類似個體所成的集合﹔而在字形上則以二掛相類似的物為表示。棚,棧也。棧,棚也。棧道的形可以說明朋的意思。不過,從金文朋字的形,我還認出它和天文曆法相關。難怪易經坤卦會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原來如此!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樂字除了是五聲八音總名外,我們還可以從先秦典籍的用法上得知它還有﹕相應、諧調的意思。康熙字典收錄了﹕【書·舜典】夔,命女典樂,敎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易·豫卦】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又鐘鼓、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孝經】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通論】喜者主於心,樂者無所不被。【班固·東都賦】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 以上和音樂較相關,以下則和 相應、諧調 較相關﹕【易·繫辭】樂天知命。【孟子】與民同樂。【詩·陳風】可以樂飢。【論語】仁者樂山。又益者三樂。【太公·下略】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而這些用法卻都和高興没直接關連。

那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該如何釋讀呢?我個人將此理解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就是說﹕當個人尋得真理,自會有認同的人前來以為呼應!這麼一來,不僅和前一小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所承接,也能開啟末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使得全文能够通讀。

有人食古不化,且在權威之下唯唯喏喏,說什麼二千年來都是這麼解釋,所以不能更改。我想,那只是對没有獨立自主判斷力的學匠說的吧。

後注1.學而時習之,指的是﹕有樣學樣(學,倣效表像)後,還能不斷的去探討表像背後的道理(習)。不亦說乎,是指﹕不就是為了要徹底瞭解嗎?說字除了有透過方法把整的換成散的(或是做不違原意的等價轉換)而弄清楚的意思外,它可能還告訴我們﹕假如真懂了某件事,那麼,就一定能說的清楚、講的明白。

後注2. 朋字並不从肉,也不从貝。所以,有些另類的解讀說﹕朋指的是有肌膚之親關係的人,這是沒有根據的。也有人說朋字从貝,因此解讀為有人帶著鈔票來求學,我不是很高興嗎?唉,真是要命!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五行之中還有陰陽

五行之中還有陰陽 朱壁修 20111003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 這段話不見有人能有系統的說清楚,我試著從頭用圖配合來試試看。

第一個圖就是五行圓方圖。這圖交待了五行是功能的表述﹕木,向上且聚攏﹔火,向上轉向下﹔金,向下且開散﹔水,向下轉向上﹔土﹔向四方開散後向中央聚攏。天圓地方也是在講這個圖﹕天、圓、外都是陽屬性﹔地、方、內 都是陰屬性﹔四方、十方、二平行線 都是方。

clip_image002

接著就是把 春、夏、長夏、秋、冬也放入五行圓方圖中﹔肝、心、脾、肺、腎 也放入五行圓方圖中﹔當然,東、南、中、西、北 的方位也一一對應。這裏提一下,上方的 心 應為心包、心要退回到陰陽二分圓圖時才出現才對,但由於那時心 也位於圓上方和心包一樣、所以,就這麼放了。

clip_image004

同樣的,十二正經也可以放入五行圓方圖中,它們的陰陽屬性也就看出來了﹔不見的心經與小腸經,我覺得要退回到陰陽二分圓圖中才看的出來。

clip_image006

性味五行圖也精準的表示出了黃帝內經欲語還休的性味陰陽關連。

clip_image008

最後,再回到開始的論述,如果把這些文字論述以五行圓方圖展開,就比較容易理解黃帝內經要表達的概念。

clip_image010

在這個圖中我隱約覺得還少了什麼!在黃帝內經的論述中還有淡 味。淡味應該放在中央土,屬於胃、和脾成為一組陰陽。由於濕性凝滯、不上不下,因此,置於陽脾、陰胃圓圖皆合適。如此一來,甘味向上、向外屬陽,淡味向下、向內屬陰,就都合適了。

clip_image012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朱壁修 20111003

道德經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之後,接著就是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二句話說出了中國古人在道家哲學上的一個高點。除了從道德經、黃帝內經、道家氣功、以及古文字的字義中,可以讓我們隱約感受到一絲模糊的概念之外,我們現今已無法得知古人竟是如此高明!

中國古人很早(至少在西元前550年)就知道﹕存有的始源就是 三 ,單獨的 一 和單獨的 二 是為了方便描述 三 而想象出來的!古人用一個運行中的圓來解釋這個概念﹕當看到一個運行中的圓(萬物始源、萬物本質)、要看成向上的左半圓(陽)及向下的右半圓(陰),除此之外,還存有一個徑向的力場(气、氣、三)﹔陰陽、氣是同時出現的!不存在單獨的陰或陽,陰陽是順時運行圓的一種表達方式(把順時運行圓看成向上的左半圓(陽)及向下的右半圓(陰),就是陰陽)。和陰陽同時伴生的還有氣,或者,更精闢的另一種看法﹕氣使得陰陽形成!

西方科技的 電生磁、磁生電就是這種表現!漩渦也是這種表現!尺度更大的銀河系也是這種表現!是銀河星系的旋轉產生中心的力場﹕黑洞(應該算是我提出的)?或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徑向場力(黑洞)帶著銀河星系旋轉(也是我提出的)?中國的老祖宗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它們是互為因果、相應而生的!

說文解字﹕和,相應也。沖,涌摇。(噴出連帶旋轉、力除了向上,還有向左、向右,甚至向前、向後)地球自轉軸的偏移運動也可根源於此。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生之本,本於陰陽。其生五,其氣三,。當把運行中的圓看成二分的陰陽,全系統就是陰陽、氣﹔而若把運行中的圓看成四分時(生,進也。下一階段的意思),全系統就是 五(五行)。它始終不忘提醒在當中的那個力場﹕氣!

源於道家的養生氣功強調了意、氣、形,並强調 意、氣、形 三者合一。我個人覺得﹕把 意、形 視為陰陽,那麼,陰陽生氣、氣生陰陽,陰陽與氣相伴而生且互為因果。會較準確的表達 意、氣、形 三者合一這句話。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