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解說三焦

解說三焦           朱壁修   20171121

三字、焦字 都有 聚攏 的意思。

三焦的本體為靜脈及淋巴取其網絡流向有 聚攏向心 的意思,動脈不是。

上焦是 胃以上和食道並行的上腔靜脈及淋巴。

中焦是 腹腔靜脈及門靜脈系統及淋巴。

中焦下焦的分界是膀胱因為膀胱靜脈也匯入門靜脈所以也算中焦腎算下焦。

下焦是 包含腎的下肢靜脈系統及淋巴。

和中焦相關的營氣生成段 指 肝門靜脈系統。

營之居是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營氣生成後所行稱 經隧。經隧 指 經絡(十二正經及督脈,督脈為西醫所稱之淋巴。)

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三焦病指淋巴回流障礙及靜脈回流障礙出現水腫癰疽其中重症西醫稱淋巴癌。

血管和府的構造差別只是內外顛倒。

 

𤓪:焦本字。火所傷也。(壁修注: 中國文字只要有三個相同字符就有 聚攏 之意。)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壁修注: 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癰疽: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寫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寫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寫,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藏,藏傷故死矣。

 

腸胃: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日迭積,其注于回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壁修注: 營字指 向內向心走)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歧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壁修注: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壁修注: 咽 指 食道全部。今所稱 咽 靈樞腸胃篇稱 咽門 ),貫膈(壁修注: 膈,橫膈膜),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太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隧 指 由陽通陰較平緩的路。中醫的 經隧 指 經絡(十二正經及督脈督脈為西醫所稱之淋巴)

隧:埏隧墓道也,俗作𡑞

古者周禮,天子葬用隧,諸侯縣下。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壁修注: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壁修注: 西醫的迴腸是小腸的一部分,中醫的回腸指大腸的結腸。

 

維基:

肝門靜脈是一條從胃、脾臟、胰臟、小腸流至肝臟的靜脈。肝門靜脈由接受來自膽囊、膀胱和體壁血液的腹大靜脈,和接受來自大腸小腸、脾臟、胃和胰臟血液中位於腸繫膜中的肝門靜脈組成,把接受到的血液通入肝臟中,再從肝臟送回心臟。其中胃等器官吸收的水溶性養分經由微血管匯流成肝門靜脈並送至肝臟,是一條具有高養分的靜脈,也是除了肝動脈之外,另一條輸入肝臟的血管,其挾帶的資源對肝的意義巨大。

 

 


在人體解剖學中,迴腸是人的消化器官之一。迴腸(Ileum)是小腸的最後一段,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的下面。人的迴腸約占小腸全長的五分之三,約有2-4米長。

 

迴腸多盤於腹腔右下部,借小腸繫膜連於腹後壁,移動性大,在人體常為腹股溝疝囊中的主要內容。迴腸黏膜的環狀皺襞和絨毛都不如空腸發達,但孤立淋巴小結特別是集合淋巴小結的數量則遠比空腸要多。下面與盲腸相接,迴腸與盲腸之間有回盲瓣。迴腸內的pH值通常在78(中性或略偏鹼性)。迴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如維生素B12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