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四氣調神


四氣調神              朱壁修   20190820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


交,示意上連(有共同結構)、下不連(但又有關,看似相錯)。人體小腿的脛骨與腓骨的關係是。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急:褊也。从心及聲。(褊:衣小也。从衣扁聲。)
:照也。(明是被照而亮。亮是局部的明;明是全面的亮。壁修注)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冰:水堅也。 从仌从水。  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仌:凍也。象水凝之形。
坼:裂也。



萬物生於天地之中,有二太陽(動力源、熱源),一在天上(太陽),另一在地下(融岩)。地氣(融岩)受天氣(太陽)周而復始的變化影響,生成了:天地氣俱生,天地氣交,天氣急、地氣明,水冰地坼 四種面貌。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風熱溼火燥寒

風熱溼火燥寒          朱壁修    20190818
五運六氣的 六氣 是什麼
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溼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 是一般所稱的 六氣。但,其中包含: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天六氣(風熱溼火燥寒)、地五行(木火土金水)。
六氣的排序還有講究的!看懂了,就能知道它們的本質。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歧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歧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帝曰:求之柰何。歧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覽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善。夫子言可謂悉矣。然何以明其應乎。歧伯曰:昭乎哉問也。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帝曰:勝復之氣,其常在也,災眚時至候也,柰何。歧伯曰:非氣化者,是謂災也。

六氣的名與次弟,隱約透露了它們為什麼內容。字典也有解釋:
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
風:敎也,佚也,告也,聲也,河圖曰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曰隂陽怒而爲風。
熱:溫也。从火埶聲。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
幽: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
壅遏不通曰幽。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燥:乾也。从火喿聲。
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以現今知識來看,六氣是:
封閉系統的溫度、壓力、溼度 三個變量,以及 增加、減少 二種變化。
古人把大自然一個周而復始的六種變化結果面貌依序稱為:風熱火溼燥寒(主氣)、風熱溼火燥寒(客氣;先三高後三低)。也就是六氣。基於天人相應,人體也會受六氣影響而作出調適。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柰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帝曰:善。寒濕遘溝,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
歧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諸同正歲,氣化運行同天,天氣擾,地氣正,風生高遠,炎熱從之,雲趨雨府,濕化迺行,風火同德,上應歲星熒惑。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朞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寒熱是溫度的變化;燥溼是溼度的變化;風火是壓力(氣壓)的變化。風是壓力高、火是壓力低。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歧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閒,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閒,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痒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溼度高低)是太陰陽明,寒熱(溫度高低)是少陰太陽,風火(壓力高低)是厥陰少陽。古人說 互為表裡。
太陰陽明有問題,可以看成是問題?
少陰太陽有問題,可以看成是寒熱問題?
厥陰少陽有問題,可以看成是風火問題?
或許可以由這角度去看問題。
解決方案呢?也就有了另番風景!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說文的十干十二支

    說文的十干十二支         朱壁修     20190812
甲丙戊庚壬 講 空間(方位)、形體靜態;象圖像。
乙丁己辛癸 講 時間(四時,不含己)、形體動態(動作);象影像。
時間是空間的動態壁修
說文解字:
甲:東方之孟,陽气萌動,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頭宐(段先生說 人頭空)為甲,甲象人頭。(古文甲 始於十,見於千,成於木之象。)(古文甲 始於一,見於十,歲成於木之象。)(古文甲 始於下,見於上,歲成於木之象。段注)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𨓆。)同意。乙承甲,象人頸。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徐鍇曰: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
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象人心。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
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庚:位西方,象秋時(秋時 二字當去除壁修注)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𪗇
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辠也。辛承庚,象人股。
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與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十二支應十二月,始於子(十一月)、終於亥(十月)。與冬至為始的節氣相應。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可為曆法元年。
子、寅、辰、午、申、戌 強調無形氣的升降;
丑、卯、巳、未、酉、亥 強調有形物的變化。
說文解字:
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李陽冰曰:子在襁褓中足併也。)
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

寅:髕也。正月,陽气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臣鍇曰:髕,擯斥之意, 
气上銳而出,閡(外閉也)於宀,𦥑,所擯也。象形。律厤志曰:引達於寅。  
 古文寅。臣鍇曰:重昜相次,出於土也。)




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



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達;厂,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徐鍇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臣鉉等曰:三月陽气成,艸木生,上徹於土,故从匕。厂,非聲,疑亦象物之出。)
巳:巳也。四月,陽气巳出,陰气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午: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當為 與 之誤壁修)矢同意。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
申:神也。七月,陰气成,體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
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古文酉 从卯(橫一在卯上壁修注),卯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
戌:滅也。九月,陽气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於戊,盛於戌。从戊含一。
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古文亥,為豕,與豕同。亥而生子,復從一起。)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熱,炅,暑

熱,炅,暑           朱壁修   20190810
熱,溫也。从火埶聲。
炅,見也。
裘先生認為 炅,熱 二字是同一字。我説不是。你們怎們看?把暑字加入討論,較易區別。
熱,炅,暑
暑:熱也。从日者聲。
爾雅 釋天: 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暑,在熱(煮)的過程中,水氣無法散失,造成全系統既熱且濕的狀態。壁修注
煮,是加熱溶液(系統),脫水取物(分別陰陽)。如,煮鹽、煮海為鹽。壁修注

 


者: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
日,實也。
炅,見也。(南方火最高點)
 

熱,溫也。从火埶聲。
溫,熱也。
見,不只是 看到,還得 明確看到。
是,直也。从日正。
直,正見也。
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正字是走左半圓周全部,一直走到正上方那一點。走到了,稱 是、直、正見。


熱是高溫。暑,高熱且出汗(从者之意),炅是溫度高但汗將出未出。
由醫書看,可看出差異。只研究文字學問則不易區隔。



《导引图》一例"炅"字,帛书整理者之一唐兰在1979年发表的《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中也已括注"热"字,并注说:"炅中即热中。炅字本应从日从火,此误为从大。……帛书中常用炅代热字。《内经·举痛论》五见炅字,也都当热字用。"帛书整理者的意见正确可信。《素问》的写成时代无疑与上引汉代简帛相近,将上引居延汉简及《素问》中的"炅"读为"热"皆文从字顺。《素问》一书"热""炅"二字错出,作"热"者疑是后人改"炅"为"热"。又《素问·长刺节论》"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句中"热""炅"二字相次,这当是由于"先有人以'热'注'炅',后人不明其意,遂将二字皆抄作正文。《太素·杂刺》'病风,且寒且炅,一日数过','炅'上即无'热'字"(裘锡圭2012a)。因此当热讲的"炅"应该看作"热"字的异体。

后来发现的居延新简和肩水金关简中也都有病症名"寒炅(热)"(居延新简中"寒炅""寒热"并见)(白海燕2014;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2011),秦汉私印中都有以"炅已"和"去炅"为名者,这个"炅"字显然也应该读为当病症讲的"热"(施谢捷2008)。看来在医书及平时常用的病症名中,"炅(热)"字的使用时间延续得比较长,所以虽然汉代一般都用"热"字,但在"寒热"等病症名里仍时常使用"炅"字。战国印中有一枚"郾炅"私名印(《古玺汇编》1978号),不知这个"炅"字是否也应读为"热"。  

日、热皆为日母字,前者属质部,后者属月部,上古音二部关系密切,可见帛书整理者认为"炅(热)"从日声是有道理的。[11]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篇"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湿,不能并立",借"涅"为"热"(整理者已在此字后括注"热")。"涅"字从水、圼声;"圼"又从土、日声,可见"日"对"热"确有表音作用。[12]

"炅"应该看作"热"字异体的意见,至少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是在上述马王堆帛书资料公布之后一直到目前这段时间中,收有"炅"字的各种辞书却仍然把"炅"字训为"热"的义项置于"jiǒng"音之下,甚至连已经收录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炅"字用例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还是这样做的,这对新说就未免太保守了。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
斷句當如上。



醫書中治寒,重點在加熱且不漏失(不求汗),待熱能足夠,將寒邪逼出。
得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發汗就會退燒!這有許多禁忌的。醫家以自汗出為最高指導原則,不是強發汗。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衂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脈弦,五六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咽中閉寒,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及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實事求 似 的 象 文化

實事求 似 的 象 文化            朱壁修  20190801
象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特點。天文、曆法、周易、黃帝內經、中國文字、哲學思維,都充滿象文化。象文化是一種 實事求 似 的思維,目前西方的科學,則是一種 實事求 是 的思維。
形、事、意、聲 皆可象,非獨形也。壁修
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周易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懮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說文解字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於是始作《》八卦,以垂憲象。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𠄞。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效:象也。从攴交聲。
曆:厤象也。从日厤聲。《史記》通用歷。
佀(似):象也。从人聲。
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聲。讀若養。
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幵:平也。象二干對構,上平也。凡幵之屬皆从幵。徐鉉曰:「幵但象物平,無音義也。」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
(支流流向主幹,注入後,主幹水量多,水位增高。)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火象火山噴發形,融岩先上後下,所過之處盡被其毀(燬)。



雲:山川气也。从雨,云象雲回轉形。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下橫象岩盤、地殼,上橫象表土,中豎象物出形也。)


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



篆文金上部為今(是時。陽極盛),下部為土,左右注(流入容器,在此指大地),象金在土中形。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由癸字知,高低不同,在高處加標示。壁修注
𠂇又右。





𠂇𠂇手也。象形。
左:手相左助也。从𠂇、工。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
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左半圓周向上,右半圓周向下。
差:貳也。差不相值也。从左从𠂹。(不齊當中的低下者;在齊平下,向上看、向上走。壁修注)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


木上為屮,上方示義高。木下象其根,標示與高低無關。




象,有南方之義、天之義、日中之義。壁修注
𩞧:晝食也。从食象聲。
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
(予是天道、大自然規律。若為人偁,必指:天道代行人,天子。)








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韓非子解老子


升降出入,五行之象也。壁修
書 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黃帝內經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春、東方、風、木、酸、肝、筋,升聚之象。
秋、西方、燥、金、辛、肺、皮毛,降散之象。
夏、南方、熱、火、苦、心、脈,先升後降之象。
冬、北方、寒、水、鹹、腎、骨,先降後升之象。
長夏、中、溼、土、甘、脾、肉,先入後出之象。
發熱惡風、惡寒,上升無力之象;發熱惡熱,熱盛,當降不得降之象。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預備,願聞其降,可以先防。歧伯曰:既明其升,必達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得位,降而鬱發,暴如天閒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鬱可速矣,降可折其所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鬱,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鬱,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鬱,當刺心包胳所出,刺手少陽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土,可散其鬱,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𤙲引之。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痠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中醫象文化
發熱是什麼象
出汗是什麼象
惡風是什麼象
惡寒是什麼象
惡熱是什麼象
頭項痛是什麼象
項背痛是什麼象
頸項是什麼象
肩背是什麼象
胸脅是什麼象
腰股是什麼象
脊是什麼象
手是什麼象
足是什麼象
頭是什麼象
天是什麼象
地是什麼象
風是什麼象
雨是什麼象
雷是什麼象
谷是什麼象
雲是什麼象
熱是什麼象
寒是什麼象
燥是什麼象
溼是什麼象
川是什麼象
海是什麼象
喜是什麼象
怒是什麼象
五藏是什麼象
六府是什麼象
氣是什麼象
味是什麼象
厚是什麼象
薄是什麼象
清是什麼象
濁是什麼象
靜是什麼象
躁是什麼象
左是什麼象
右是什麼象
上是什麼象
下是什麼象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平脈法
問曰: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
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姦,審察表裏,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