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熱,炅,暑

熱,炅,暑           朱壁修   20190810
熱,溫也。从火埶聲。
炅,見也。
裘先生認為 炅,熱 二字是同一字。我説不是。你們怎們看?把暑字加入討論,較易區別。
熱,炅,暑
暑:熱也。从日者聲。
爾雅 釋天: 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暑,在熱(煮)的過程中,水氣無法散失,造成全系統既熱且濕的狀態。壁修注
煮,是加熱溶液(系統),脫水取物(分別陰陽)。如,煮鹽、煮海為鹽。壁修注

 


者: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
日,實也。
炅,見也。(南方火最高點)
 

熱,溫也。从火埶聲。
溫,熱也。
見,不只是 看到,還得 明確看到。
是,直也。从日正。
直,正見也。
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正字是走左半圓周全部,一直走到正上方那一點。走到了,稱 是、直、正見。


熱是高溫。暑,高熱且出汗(从者之意),炅是溫度高但汗將出未出。
由醫書看,可看出差異。只研究文字學問則不易區隔。



《导引图》一例"炅"字,帛书整理者之一唐兰在1979年发表的《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中也已括注"热"字,并注说:"炅中即热中。炅字本应从日从火,此误为从大。……帛书中常用炅代热字。《内经·举痛论》五见炅字,也都当热字用。"帛书整理者的意见正确可信。《素问》的写成时代无疑与上引汉代简帛相近,将上引居延汉简及《素问》中的"炅"读为"热"皆文从字顺。《素问》一书"热""炅"二字错出,作"热"者疑是后人改"炅"为"热"。又《素问·长刺节论》"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句中"热""炅"二字相次,这当是由于"先有人以'热'注'炅',后人不明其意,遂将二字皆抄作正文。《太素·杂刺》'病风,且寒且炅,一日数过','炅'上即无'热'字"(裘锡圭2012a)。因此当热讲的"炅"应该看作"热"字的异体。

后来发现的居延新简和肩水金关简中也都有病症名"寒炅(热)"(居延新简中"寒炅""寒热"并见)(白海燕2014;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2011),秦汉私印中都有以"炅已"和"去炅"为名者,这个"炅"字显然也应该读为当病症讲的"热"(施谢捷2008)。看来在医书及平时常用的病症名中,"炅(热)"字的使用时间延续得比较长,所以虽然汉代一般都用"热"字,但在"寒热"等病症名里仍时常使用"炅"字。战国印中有一枚"郾炅"私名印(《古玺汇编》1978号),不知这个"炅"字是否也应读为"热"。  

日、热皆为日母字,前者属质部,后者属月部,上古音二部关系密切,可见帛书整理者认为"炅(热)"从日声是有道理的。[11]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篇"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湿,不能并立",借"涅"为"热"(整理者已在此字后括注"热")。"涅"字从水、圼声;"圼"又从土、日声,可见"日"对"热"确有表音作用。[12]

"炅"应该看作"热"字异体的意见,至少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是在上述马王堆帛书资料公布之后一直到目前这段时间中,收有"炅"字的各种辞书却仍然把"炅"字训为"热"的义项置于"jiǒng"音之下,甚至连已经收录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炅"字用例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还是这样做的,这对新说就未免太保守了。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
斷句當如上。



醫書中治寒,重點在加熱且不漏失(不求汗),待熱能足夠,將寒邪逼出。
得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發汗就會退燒!這有許多禁忌的。醫家以自汗出為最高指導原則,不是強發汗。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衂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脈弦,五六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咽中閉寒,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及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