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止之帀正乏

止之帀正乏          朱壁修   20170206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阯。故以止為足。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

止 和 之 的異同,在於二者都是陽屬性的走,止是開始的第一步,左脚提起未落下、右腳支撑為重心所在。所以,說文說 止 字的特點在 雖行進但有根。之 字則是陽屬性行進間的動態,可以用現今英文的 ing 來理解。

甲骨文、金文 的 止 和 之 都和腳印有關,若是有序些,止 字當从右腳印、 之 字當从左腳印。甚至,下有一横的當為止,而 之 字 應為下無一横。

光看這二字,並不能十足說明。加上 正、乏、帀 就較明白。

正 字,當从一、之,示意向上走的過程全部,包括抵達目的地。

乏 字,从反正,也向上走,但卻是陰屬性,為何?因為左半圓的陽屬性除了向上,還要 曲。(木曰曲直),也因為如此,中醫黄帝內經治東方的病(過度曲、過度收歛),是用 砭石。(治西方的病,是用毒藥。毒,有 聚攏 的意思。) 砭石治病,是以石劃破肌膚、清除淤瘡癰瘍的。(…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帀 字,則是 之 字的互補字,示意陰屬性的向下走、右半圓。因為圓的起點在正下方、先由左向上走,所以,右半圓的向下走就和回到起始點有關、和走了一圈有關。段玉裁先生精準的以說文內容糾正了說文內容:

說文 帀,周也。

段玉裁先生 帀,𠣘也。

周,密也。(右半圓到底密合)

𠣘,帀徧也。

(周,右半圓到底密合)

(帀,是右半圓向下的 ing)

(𠣘,是右半圓向下的 ing 到底密合)

之、正 在左半圓的關係,如同 帀、𠣘 在右半圓的關係。

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當為帀。

這些清楚了,和 正 字相關的 政 字,就好理解了。論語的問政,老子的 曲則全,枉則直(),也才能論論何者為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