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這個病,是上不去還是下不來呢?

這個病,是上不去還是下不來呢? 朱壁修 20141111

在傷寒論當中,有討論到兩種完全不同類型但是又非常相似的病,一種叫做痞,一種叫做痓。我說,連張仲景自己都沒有把它完全弄清楚,一般人就更為難了。要弄清楚這二種不同的病,必須要從病名的文字本身下手才作得到。

clip_image002[4] clip_image004[4] clip_image006[4]

不和至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不,是向上飛,飛到最高點。至,是由最高而降下,到最低點。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陰陽屬性。痞所示意的是:不,在上升階段停住了。 痓所示意的是:至,在降下階段停住了。治療痞症,要先把向上被困的氣解開,然後再把他往下帶, 因此都有加上由陽入陰的藥(半夏、栝蔞),也就是由氣入血的藥,也就是經絡裡頭的三焦經到心包經。

治療痓症,要先把向下被困的氣解開,然後再把他繼續往下帶。傷寒論當中的小陷胸湯是治療痞症的藥,大陷胸湯是治療痓症的藥。

clip_image008[4] clip_image010[4] clip_image012[4]

clip_image014[4] clip_image016[4]

弄懂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傷寒論當中的原文,就清楚多了。痞證的形成,除了氣在上升階段不通暢被困住外,更多的原因是下得太早。痞證可以看成是太陽病的壞病階段,也比較像少陽病。痓症比較像是太陽、陽明并病及太陰病,也就是降下下不去。弄懂了這些,再加上各種湯的主要功能,就能夠清楚知道痞證以解散、扶上、轉降為主(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栝蔞桂枝湯、葛根湯);而痓症以解散降下為主(大陷胸湯、大承氣湯)這些道理都和什麼是痞、什麼是痓有關係。

clip_image018[4]

clip_image020[4]

傷寒所致太陽,痓、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辨太陽脈證并治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欬唾。

《金匱要略》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痓。夫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痓病有灸瘡,難治。

《脈經》云: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括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

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博雅】痓,惡也。【集韻】一曰風病。【正字通】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脈為病,脊强而厥。張仲景金匱:脊强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人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壹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大黃六兩,去皮,苦寒;芒硝一升,鹹寒;甘遂一錢,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黃連一兩,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溫;括蔞實大者一箇,味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我看到的傷寒論是剛痙 柔痙,老師您這是哪一版的?

朱壁修 提到...

我手邊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寫的也是痙,不是痓。 但是,趙開美版本寫得是痓不是痙。 我手頭還有另外一本明代復刻版,是上海中華書局根據古今醫統本校刊的傷寒論,他特別有提到,注解者自己有提到,認為應該是痙不是痓。原本寫的是痓,注解者認為是傳抄出錯所造成的。 因此,原版本或者是說比較早的版本,的確寫的是痓,而後代的版本,認為原本是傳抄錯誤,所以改成痙。 在素問宋朝的最早版本裡面,有痓也有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