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溫覆令一時許,一時許是多久?

溫覆令一時許,一時許 是多久? 朱壁修 20150303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伍味,㕮咀,以水柒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貳叄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查找許多注解,都說 一時 是一個時辰。錯了!一時 是六小時才對。說文解字將 時 字視為一個周而復始的四分,也稱四時。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若將一天視為一個周而復始,那麼,一時就是六小時。

clip_image002

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歧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除了這個根據外,傷寒論桂枝湯方的服用方式,也說出一時是六小時,只是,大家都没仔細看出。首先,一天24小時,在傷寒論中稱為一日一夜。因此,一日是12小時,半日是6小時。我想,這部分都没有爭議。在服用桂枝湯的方法中,原文說喝了桂枝湯後要 温覆令一時許,目的要得汗出。後文又說 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接著,重點來了: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這兒有個小麻煩,後服小促役其間,是成无己本的寫法,別的本子寫為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叄服盡;醫家也没見誰讓病人服桂枝湯後再勞動勞動藉以求汗的治法。因此,原文的意思是: 一服、再服,都不得汗,就要略為縮短服藥間隔,到多短呢?半日許令三服盡!也就是六至八小時吃完三服。倘若原本的服藥間隔是二小時一服,即一時指一時辰,那麼,六至八小時吃完三服,只有增長服藥時間,不能縮短服藥間隔。倘若,一時指六小時,半日許令三服盡,指原本服藥間隔是六個小時,現縮短為近四小時一服,那麼,就可符合文章原意(例如: 12時一服、近16時二服、近20時三服,就可滿足 半日許令三服盡,而且又是 小促其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