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朱壁修 20100405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道德經知止章第四十四的內容。本來我也理解為要滿足、要節用、才可長久。但是自從我認識了止和足的本義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故事要從武字說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引用楚莊王止戈為武的說法以強調武德造成許多誤解。段玉裁加註時說武有另一義為跡,也只說對了一半。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說文字六書意義時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上戈下止)信是也。這倒是沒錯,只是沒講清楚。首先,許慎是說會意字強調要將字的幾個組成部分連起來看(動畫),而不是不相干的個別零件各自解讀。第二點是多數文字專家都賴皮的部分﹕武該從戈止,而不是從止戈。因為武被確認為武德,所以就睜眼矇混。近年有些人開始從相反角度去解讀武字﹕武字是指兵器戈前進的跡,所以是打仗而不是止戰。這個解釋比較好,但還沒全對,問題出在戈不是兵器(戟才是),干戈都是很早的古中國天文儀器。戈是立竿測影的立竿,在黃帝時期之前,以直立竿插於地上,看地上竿影的長短來判斷今天是歷法週期的什麼時候。因為一日當中立竿影長是在變化的,又沒手錶,要測什麼時候的影長呢?古人在立竿頭部作一橫向結構(或骨木,或玉石,或青銅),每日待日、竿、橫木三者在地上的影子為一直線時去測當時影長。直在古代中國數學中之定義為三點成線。直,參也。參不只是數字三,還得是排成一線的三點才是參,才是直。如同獵戶座腰帶連成一線的三顆亮星,古中國天文學稱之為參星。
而一歲(太陽年)當中竿影影長週而復始的變化就是戈的跡。到了黃帝時期才以立竿日中測影取消了橫木結構,改以竿底南北向的地面直線作為第三點的量尺(指南車),所以歲字才會寫為戈步,步為止及反止,意謂上半歲(冬至到夏至)的每日影長變化和下半歲(夏至到冬至)的每日影長變化是反向的。所以,武從戈止,指的是戈影的跡,還特指上半歲的部分。因此,爾雅上說武有繼的意思﹔總結之前的,開始新有的。在歷史上自商湯至明朱元璋(洪武),所有開國君主及中興君主幾乎都稱武王,不是因為打仗,而是開始使用新曆法,這也是習說的改朝換代(曆法)。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
間關車之轄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饑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由於每歲的竿影變化有規律性,因此,止就有行而有節的意思(我說的)。可是這個意義在春秋時期的儒家就搞不清楚了。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本是對迎娶時離家愈來愈近(高山仰止),吉時也愈來愈近(景行行止)的喜樂心態,一下子轉換成對聖人的崇敬(景仰),更甚者還成為莊嚴肅穆的殯儀館最大廳的名稱(景行廳)。幹嘛呀,人家小倆口辦喜事哪!
正由於止有行而有節的意思,所以才說知止不殆。殆,危也(或未危而將危)。就像是畫圓前先在圓周上標示數個點,再逐點連結就可成圓。知足不辱又怎麼解釋呢?足字許慎只解釋成身體的下肢。但是,足的造字告訴我們不僅如此。足從囗止,囗是回的意思,也是圍繞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一個圓。那這個圓和止的那個圓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現在將一周而復始太陽年分為365日,或24節氣,或12月,或四季。止就如同這些分割點數字,可以是365、24、12、4,而足則指分成四,也就是人為的最小分割。辱是什麼意思?說文解字﹕辱,恥也。從辰寸會意。辰,農時也。寸,法度也。若不是我們理解錯了恥的意思,那就是許慎又錯解了。辰和星有關(辰為水星),也和時間有關﹔寸和時間有關也和量度有關,所以,我認為辱應該為仔細的制作曆法的意思。辱本身應該是有正面意義的字。我們平常講侮辱、屈辱、辱沒有負面意思,是因為侮了辱、屈了辱以及辱沒了才形成的詞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可以理解為﹕我們的人生哲學應該是象大自然行度一樣的自有其規律、法度,若能掌握大原則(知足)、就不用刻板的一是一、二是二﹔退而求其次,多幾個框架來規範(知止),雖不夠瀟灑,但也不至於做錯,這樣就可和大自然運行般的長久。我還覺得若將道法自然加入會更好些﹕道法自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