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人相應,不是天人合一 朱壁修 20100408
天與人,一也。語出莊子。大多數人談到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時,都會用天人合一來概括,錯了!是天人相應,不是天人合一。這二句話相同的是都承認天、人是不同的,天人合一是指由不同走向相同﹔天人相應則是在不同的基礎上,透過互動而共處。雖然初看差別不大,但推衍開之後的結果可就差很大了。首先看天人合一,究竟是按照天的標準合一?還是按照人的標準合一?或是折衷產生另一標準合一?天人合一的說法最終會背離立論的初衷。站在人本的立場認為應按照人的標準合一,因此產生人定勝天,人必可改照大自然為人服務,最終有人無天﹔另一角度則為人應按照大自然的標準合一,回歸大自然,最終有天無人。這也是當今的困境寫照。中國上古道家思想是主張天人相應的,認為誰也別改誰,由於都存在同一系統內,彼此的作為(果)都會成為對方下一動作的因,如此回饋不已,這就稱為相應。應,和也。指的就是不同的東西能透過互動影響彼此,現在的我中有之前的你、未來的你中有當下的我,沒有取代,有的只是相應。這個哲學思想不僅在道家學說中傳承,同時也在中醫、氣功中以術以載道的方式傳承。中醫診病重視病因,病因是指己身當時之前的所有﹔中醫治病也利用當下時空的所有來調理,就是因為知道人是大系統中的一員,而系統中所有成員都持續的在互動。中醫選擇順勢(考慮時、位)以最小的干預導正偏差的系統,待人的小系統正常運作後自己會去病。
天圓地方
西漢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周髀算經﹕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呂氏春秋季春五曰圜道﹕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這幾處是天圓地方的出處,但都不是講天的形狀為圓、地的形狀為方。真正對天地形狀為圓方提出質疑的是禮記中曾子的弟子問話﹕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掩)也。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這是藉由問天地形狀是否為圓方而道出天圓地方並非指天地形狀。而咬住天地形狀為圓方的是更晚許久的晉書天文志﹕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會造成如此誤解的原因,一是不解天圓地方的本義,再是曲解了方的本義。
我在天人相應與陰陽五行一文中,按五行的字義將五行本義繪出如圖所示,外圍的圓就是天道,為圓﹔中間的四組併行線就是地道,為方。方的意思除了圍成的四方(如四從囗八)外,十也是方(四方中央備矣)。所以,天書之一的河圖(黃河所出之圖)為表述五方才造字為四囗加十,就是告訴我們囗是方、十也是方。好玩的是十方這個認知反倒是在中國佛家廣為流傳。說文解字﹕方,併船也。并,相從也。也有著述說﹕方,泭也。泭,編木以渡也。所以,方有併木成筏的意思。這個意思也能解黃帝內經靈樞邪客七十一中所言﹕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人的足那會是四方呢?足是下肢,人站立時雙腿併立(如同併木)是為方。可見黃帝內經所載字義多麼古樸。
中醫的開方,除了五方的既有認識以外,是不是也該把十方(互動)也考慮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