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朱壁修 20100406

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成公十年》)

在左傳中提到疾病懼醫緩醫名而潛入膏下肓上,醫緩診後言病入膏肓,不可治。說文解字說﹕膏,肥也。(可指心包)肓,心下鬲上也。所以,心下為膏、膏下為肓、肓下為鬲。為何病入膏肓不可治呢?我個人認為那是神的領域,藥石無效。黃帝內經說﹕心臧神、心主神明、心者,神之變也(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中醫將人視為形體、功能、心神的集合體,知道疾病多屬功能層面的障礙,可經由湯藥、針灸、按摩、導引使功能恢復而癒病,但若進入心神層面則藥石無效。但病入膏肓(心神疾病)並非不可治之病,只是藥石無效罷了。中醫很早就能治心神疾病(情志病),為何高明的醫緩言不可治呢?可能原因有三﹕首先是他真不會治。其次是會治,但知晉侯心病過重、無可去化之機緣。最後是能治而不治,原文說﹕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我認為應釋為秦伯派了個醫生去,但囑咐他﹕緩為之。後人解讀不同,就造出了個大醫--醫緩。

和膏肓相關的問題還有一個,靈樞經九針十二原說﹕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臧六府之有疾者也。脖胦是什麼穴位?現已無此穴名。但所有醫書都說是氣海穴(丹田)。只是我有些不解﹕膏之原鳩尾在膏的附近、為何肓之原離肓的位置如此遠?

clip_image002

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的論述可能與此有關﹕…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行(骨行)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歧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篇名是腹中論,齊又通臍,因此將脖胦釋為氣海穴,頗為合理,只是,離肓的位置太遠了。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所以,腹是包含胸的。另外,伏梁指什麼病?靈樞邪氣臧府病形第四﹕…歧伯曰﹕臣請言五臧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難經五十五難﹕…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癒,令人病煩心。所以,伏梁指陰氣積於胸中之病。那麼齊能和胸有關嗎?齊和臍通,是因為齊的本義是指內外交通的地方。所以說文解字釋臍時都不忘提到囟門。胸部也有內外交通的地方嗎?有的,就是膻中穴。膻中還是八會穴的氣會穴。所有將氣海穴當作脖胦的理由(齊下)都可用在膻中穴下的中庭穴,並且中庭穴就在肓的附近,心的旁邊,所以,我認為肓的原穴脖胦應是膻中穴下的中庭穴而非肚臍下的氣海穴。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的論點不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臨床試一下就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