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天問正簡補遺1

天問正簡補遺1 朱壁修 20121011

天問正簡 是蘇雪林教授畢生研究的精華,此作集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之大成,蘇教授能完成並出版此書傳世,除了精誠所至外,恐冥冥中亦有定數。

天問正簡的前四十四句排序古今皆同,我也最感興趣: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於湯谷,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所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我試著將我不同於作者、亦不同於其他注家的看法寫出,行文對象以蘇教授為主,倘若讀者看不懂,恐怕得先查找資料再來細讀。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這句是說﹕向上成為天、向下成為地是如何完成的?說文解字﹕考,老也。考字在這裏不能解讀成考定、考核、考查,應按其本意解讀為事物的終成態。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我挺訝異作者(蘇教授)能透過希臘古哲學把這句話理解到這種高度!這對作者強調的古中國和西亞文化上有共同源頭又多了佐證。道家老子一書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拿來與這句話比對,可看出東西文化的高低!作者以陽為天為一、陰為地為二、三為愛力來解讀陰陽三合,這已同於一般道家將三視為沖和之氣,並將中、西哲學認知靠的如此的近,似乎已有根本就是同一回事的態勢,只不過二者仍然不一樣!因為老子說的是和,而屈原問的是合!老子在解釋宇宙生成時強調﹕我們的思維只能認識到的最早是三,三以前的二、一都是為了方便描述三而被構思出來的﹔沒有獨自存在的一、二,開始就是三!一就好比是個順時運行的圓、二就好比將一看成是向上的左半圓(陽)與向下的右半圓(陰),老子高明處在於他看出只要有圓的旋轉必然也會看到軸向也有一個力的表現(場),這就是氣,反之亦然!氣和圓的運行是互相伴生、相互影響的!說文解字﹕和,相應也。沖,涌摇也。氣還是噴出且晃動的呢!所以,如果屈原問的是陰陽三和,何本何化?老子就會回答互為根本、相互化生﹔但若問陰陽三合,何本何化?那就只能回答﹕三(愛力)是後出的囉!因為合字就是竿(亼)與影(口)的結合。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這句話好玩!

說文解字﹕圜,天體也。則,等畫物也。營,市居也。度,過也。古人認為天體(天的全部)結構如同許多同心圓,至於幾重就有許多不同看法。根原在於古人認為星球是嵌鑲在運行的圓軌上的,因為至少可分出日、月、水、火、木、金、土七種不同速度,加上類似同一速度的其它星宿作為背景板,所以至少得有八重軌道,而這八重天又該都掛在一重天上才能旋轉,所以有了九重天的概念。則字作者未能按其本意解出是一小憾。作者以"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為例,將"圜則"等於"天則",釋為專有名詞,但這是不適當也不必要的,因為以則 字本意直接代入,圜則九重 就可直接釋讀為﹕天體(天的全部)等畫分為九重(層)。接下來的營字若能正確解讀,可以幫作者大忙,但作者沒能領會實為大憾!五帝本紀﹕以師兵為營衛﹔在黃帝內經中提到營、衛,以及胃為之市,都說明營字有向內行進、聚攏的意思。但是連段玉裁都作出與別版說文解字不同的解讀﹕營,帀居也。段玉裁認為營字有圍繞的意思,所以才如此修改。但是,我說段玉裁改錯了!何以見得呢?營字从熒省从呂(說文解字从宫,熒省聲),其它類似字都有某東西過度的意思,例如﹕榮(木的過度),勞(力的過度)、塋(土的過度)、熒(火的過度),滎(水的過度),因此,營字就有呂的過度的意思。什麼是呂呢?說文解字﹕clip_image002呂,脊骨也。同膂字。段玉裁注,一說呂是脊椎椎體的全部,二說是不含頸椎七節的脊椎椎體的全部。而在黃帝內經中,膂指的由脊柱上的胸椎及胸椎連向前胸的胸肋骨!所以,呂應僅是十二節胸椎及其延伸至胸前的胸肋骨。呂的造字上下二圈不是指椎體,而是指椎體及椎體連至前胸的肋骨。它的陰屬性來自胸肋骨的聚攏含意。呂是向中央聚攏的意思,和帀字一樣有陰屬性。但帀字示意的是由圓正上方向右向下走(帀字和之字是互補字,之字是由圓正下方向左向上走),而呂字則是向中心聚攏、市字則是由四方向中央聚攏。所以我說營字應是市居而不是帀居﹔是由外向內走而不是圍繞著走(因為若按帀字解,營字最多也只能繞半圓!)。這個字如此解讀意義何在呢?引用天問正簡書中P.60原文﹕…故亞氏仍如希臘一般天文學者之見解,主張天為九重,而永恆不動之動因,則在第九層之天焉。恆星之數無限,行星則七。其行星層次則﹕一、土星天,二、木星天,三、火星天,四、水星天,五、金星天,六、日天,七、月天,---地球。蓋其計算係自外而內,故與前諸家不同。… 蘇教授諸多考證欲言天問是屈原根據西亞文明古哲學而闡發,為何放過孰營度之? 這麼有利的證據呢?屈原在問﹕天體(天的全部)等畫分為九重(層),是誰由外向內的一一說明呢?蘇教授書中都整理出了只有亞里斯多德一人如是說而已!

真是奇怪,一至七重天,每重天都只掛一顆星,而八重天卻掛了無數顆星,屈原怎不問問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