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傷寒論是本什麼書

 

傷寒論是本什麼書 朱壁修 20140219

傷寒論又名傷寒雜病論、傷寒卒病論,今人將原書分為傷寒、雜病 二類,實為錯解書名原意之故。

說文解字﹕雜,五采相合也。散,雜肉也。从㪔、肉。㪔,分離也。从。(麻黃的麻字也从)

傷寒雜病論中的雜字不只有 很多的、不同的 意思,這些不同的東西還得漸漸聚攏在一起才行!(散字是雜字的互補字,這些不同的東西處於分離態﹔如同現今膨脹宇宙。肉字相對於肌字,是開散的意思﹔脾主肉是說脾的功能是開散。)爾雅釋詁﹕卒,盡也。所以,傷寒卒病論、傷寒雜病論說的都是傷寒造病論、傷寒成病論。

若說疾病都由傷寒造成,會不會太侷限了?現代不是證明還有細菌、病毒、基因會致病嗎?那得看古人是怎麼看待疾病、怎麼看待傷寒、怎麼看待生命了。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歧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所以,黃帝內經認為致病源頭有﹕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這些東西又如何造病呢?因為生命本身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運作系統,凡是令這個運作系統失常的表現就是疾病。什麼叫作失常呢?傷寒論平脈法﹕…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姦。我認為中醫將運作系統不及的狀態按嚴重程度分為 風、溼、寒。風症是較輕微的(走走停停、不穩定),溼症是流體(液相、氣相)的停滯、難行,寒症是最嚴重的,原本的流體有部分已成固相、進而形成積聚與腫瘤。所以,不論致病源是什麼,只要造成運作系統不順暢就統稱傷寒。在傷寒論六病中皆有中風(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太陰中風、少陰中風、厥陰中風)、皆有傷寒(太陽傷寒、陽明傷寒、少陽傷寒、(病至三陰皆為重症,皆可視為傷寒)),都是用來表示運作系統受影響的程度。

什麼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什麼是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怎麼治這些病?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帝曰:願聞其狀。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傷寒論傷寒例﹕…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

特別注意本於黃帝內經的傷寒論在治法中出現了重大差別﹕三陽階段的病都是可汗而已﹔而在三陰階段的病,黃帝內經的調治原則是泄﹔傷寒論的調治原則是下。泄和下一樣嗎?傷寒論真用下法治三陰病嗎?我得用傷寒論中提到的六病欲解時來說明﹕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戍上。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clip_image002

該如何看待六病欲解時?我很同意張仲景可能不清楚六病欲解時的內涵,所以,可能是後人追記的、也可能是張仲景引用前人經典的。但是,我看出六病欲解時的實質內涵,它真可作為六病調治的最高指導原則!

clip_image004

先從泄字講起吧!泄是水名,特點是受九江水、向北流至氐。从世。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者,地也。九是陽極至、北是陰極至、三十年一世(六十年一甲子)﹔因此,泄字示意的是整個右半圓!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接著已過正上方(陽極至)的系統,順勢帶至正下方(陰極至),使其再開始向上運作!把這個看懂了,就知道三陽病是由陽轉陰不順暢 的病,故可汗而已(陽加於陰謂之汗),而三陰病則是 由陽轉陰不順暢 又加上 由陰轉陽不順暢 的病,故可泄而已。

太陽病指的是陽氣過最高點不順暢的病,輕微點的發低燒、怕風、有汗﹔嚴重點的發高燒、怕冷、無汗。治法遵黃帝內經所言﹕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以寫法為調治原則。(參考由三隻奇怪的鳥看中醫如何治熱。http://taichi-sayings.blogspot.tw/2012/05/blog-post.html)

陽明病指的是太陽病的陽氣過了最高點,但不因汗解而病癒﹔表現出陽氣亢而陰弱(不能致汗),治法一以吸收過度陽氣、二以滋陰以與陽氣相合為汗。

少陽病指的是陽氣在中升段被困住了,治法先解散困郁的陽氣,之後將解散過後的陽氣帶過正上方。我形容這步驟為扶上馬,送一程。

三陰病為生命體運作能力本就不足的前提下(由陰轉陽能力不足),再加上三陽病。因此,不僅要調上,還得要治下。

有了以上認識,加上體徵、症狀和五行的對應關係後,疾病對生命運作系統的影響就更加清晰。中藥名就是中藥作用也須瞭解,病轉則藥改,醫聖的思路與我相合。這時,翻看傷寒論與名家醫案,不論六經辨症、八綱辨症、衛氣營血辨症,都只是腳下群山,不出數年,復興並傳承中醫藉以活人濟世,談笑間事罷了。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