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
陰陽的觀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這二者是相對的,但同時也是互抱的。基本定義是:向上的、升發的為陽;向下的、收斂的為陰。但是,前為陽、後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為什麼是這樣子?有道理嗎?要瞭解這些就要從古人觀察太陽說起:中華民族發源在北半球的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也就是在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為了要看到全天候的太陽,所以必須要面對南方。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古地圖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原因。看太陽幹什麼呢?為了要觀象授時,制定曆法以利農事。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以及二十四節氣的四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和此有關。
所以,當面對南方時,太陽從左邊升起、右邊落下(左為陽、右為陰),前面是亮處,後面有影為暗處(前為陽、後為陰),太陽升起在頭上為白天,下沈後至腳下為黑夜(上為陽、下為陰)。這上下、左右、前後三對陰陽恰如我們身處的三維空間的座標軸系統。似乎看太陽己經定義出了我們身處世界的大部分,可惜尚差時間這一維。但是,若把觀察期放大到一年,那麼黃帝內經內的 ”來為陽、往為陰” 就正正說明了時間這個維度。怎麼說呢?一年的開始是冬至(太陽直照南迴歸線)太陽離我們最遠,漸漸的向我們而來(來),愈來愈近直到夏至(太陽直照北迴歸線),天氣也由冷到熱(來為陽)。之後太陽漸漸的離我們而去(往),愈來愈遠直到冬至(太陽直照南迴歸線)天氣也由熱到冷(往為陰)。
”陰” 古字和 ”昜” 一樣皆無左邊的 ”阜” 部首,上為 ”今” 下為 ”云”。說文解字p.575:陰,云覆日也。 從云,今聲。但是,若只是云覆日,為什麼不是上為 ”日” 下為 ”云” 呢?云覆什麼時候的日呢?是不是也可能是:從今,云呢?說文解字p.223:今,是時也。而 ”是” 的本意為直,從日正。所以陰的意思是:日正當中之時云遮日的現象。這日正當中之時可以指一日中的正午,也可以理解成一年中的夏至。所以陰的本字為 ”盛陽時所生之陰” 之意。而陽古字為昜,說文解字p.454:昜,開也。從日、一、勿。但是,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昜應該從旦、月。p.308:旦,朝也。為初生之太陽;而p.313:月,闕也,大陰之精。也就是說昜的本字為 ”盛陰時所生之昜”。所以可以用 ”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 來理解陰陽的本意。也就是說陽的背景是盛陰,陰的背景是盛陽。這種解釋才能解決河圖的大問題:河圖一在下、二在上,三在左、四在右。但一、三是天數屬陽,應該在上、在左,而二、四是地數屬陰,應該在下、在右。怎麼一開始的一、二就不對了呢?如果我們把河圖配合太極圖一起看就比較清楚了;原來一雖然在下,但它是 ”向上” 的開始;而二雖在上但已是 ”向下” 的開始。由此可見,古人所定義的陰陽是動態的,而且己經把臨界點都考慮清楚了。
陰陽本意圖
假如陰陽真如上述是和觀測太陽有關,那麼就自然衍生了一個問題:住在南半球的人也是如此看嗎?中國的陰陽學說在南半球適用嗎?我猜想的答案是:在南半球也適用----但是左、右的陰陽要倒過來。只要將自己想成觀測者就可清楚的瞭解到,其中的差別只是在:當面對赤道觀察時,太陽改為從右手方升起(右為陽),左手方落下(左為陰)。其實大自然早就給了答案:在北半球的人向上看颱風的旋轉方向是由左而上(順時),由上往下看水盆放水,水是由右往上(逆時)。而在南半球則恰恰相反。若是這樣,生物呢?也會因為所在地陰陽的不同而不同嗎?我猜:是的。植物的花瓣繞生旋轉的方向,南北半球就不一樣,但都是跟著太陽轉。想到這裏更有趣的問題來了:在黃帝內經上有談到,人之所以右手右腳較左手左腳強壯,以及左眼左耳較右眼右耳靈敏,是和陰陽有關。如果它是對的,那麼,南半球就必須是左撇子多----至少左撇子的比例要比北半球多。這麼一來,似乎把黃帝內經的對錯(或一部分的對錯)甚至中國陰陽學說的對錯都賭在這裏,其實不必如此,因為有許多先決假設條件是對黃帝內經有利的。
在沒有任何統計資料支持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做一猜想:在南半球的原生物種,應該左撇子多。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麼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就非常了不起。似乎這麼一來,我們把太陽對生物的影響擴及到所有生物的行為模式。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植物是因為不會動,又具有向陽性,所以花瓣跟著太陽轉。而太陽從那升起對於動物有那麼大的影響?能決定動物發展成左撇子或右撇子?其實,我心裏隱約覺得好像不大可能。但是,自從在2007年10月看到國家地理雜誌的一集有關人體在子宮內生長過程的介紹,我又覺得這個可能性大增。它是這麼說的:”人體在受孕後,受精卵在分裂時是先分成兩個受精卵(也就是同卵雙胞胎),之後,才進行減數分裂。這兩個受精卵是互成鏡像的(也就是說一個是右撇子,另一個是左撇子)。然後,大部分的左撇子受精卵在受孕後的第一或第二個月前就凋零了。由胎兒出生後的胎盤上的突起可看到這個凋零的胚胎被母體吸收的證據。” 一個胎生的物種(尤其是一胎生一個的物種),為了降低受孕後受精卵生長失敗的風險,在初期做一備份以防萬一,是完全合理的。一直到穩定了(或是受有限的資源排擠),再選擇其一繼續成長。而在北半球,選擇右撇子是因為太陽對地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因素就值得注意了。我相信要選擇留那一個,一定由許多機制共同決定,在兩個都發展的很好的前提下,如果其它機制都表示中性(比如飲水、電磁場、食物酸鹼度…都沒有特別的意見),那麼生物體選擇一個看似無關重要的和大自然相應的結果,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事實真如我所猜想嗎?我看未必如此。但是,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科研項目。而且,如前面所述,大自然的現象以及植物的花瓣都告訴我們這個方向可能是對的,怎麼我們還看不懂呢?
1 則留言:
从中获得知识了,谢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