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五)中醫--用天人相應學說解釋人體運作的經驗科學

中醫--用天人相應學說解釋人體運作的經驗科學

前文提過我在探索氣功原理初期,首先就碰觸到中醫這個傳統醫學,起初因為看不懂,於是就抱著看故事的心態來看待這個神奇又有趣的領域。漸漸的我也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來質疑其中許多有衝突的部分。但是隨著不斷的驗證,讓我驚奇的是中醫的經典之作 ”黃帝內經” 不但沒有被推倒,相反的,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反而將一些被誤解或不解的部分得到釐清,使這部經典地位更加穩固。

記得在學大雁功時,老師說大雁功的功效是在疏通人體的十二正經…。我心裏就在想:是嗎?怎麼做到的?這些招式如何和疏通經絡有關係呢?這個問題我在一年半之後才找到了答案。首先在中醫的聖經 ”黃帝內經” 找到一段話,大意是說:輕清陽之氣入陰經上行,重濁陰之氣入陽經下行。但是這個規律和另一個規律:足三陰經由足走身、足三陽經由頭走足;手三陰經由身走手、手三陽經由手走頭。這二條規律在手的經絡部分產生衝突。但是,如果把手上舉,那麼這二條規律就不抵觸了。難怪大雁功有近三分之一的招式是手上舉過頭的,因為這樣一來手的經絡才不會 ”折” 到。但是,平常手是自然下垂的呀,怎麼說它不對呢?一問又過了半年才由胎兒圖中找到解答。原來我們在母體中四個月到七個月大時身體的姿勢是:”雙手上舉過頭漂浮在子宮的羊水中的。” 怪不得嬰兒出生後躺在床上手都是上舉做投降狀,因為他在母體中生長的時候就己經習慣了這姿勢。

另外,想和大家介紹的是太、少、陰陽的問題。其實這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定義,但是現在卻演變成中醫和周易誰對誰錯的問題。更可笑的是,雙方人馬都不肯靜下心來從陰、陽本義去理解,才造成今日學中醫和學周易時的困擾。讓我這個不懂中醫,也不通周易的人來解釋,似乎很奇怪,但我相信看完之後,雙方的人都應該可以接受我的看法。

clip_image002

中醫太、少陰陽圖

中醫經典認為天之陰陽在一年之中的循環對比春、夏、秋、冬是:少陽、太陽、太陰、少陰;而周易大家則認為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乍看之下,周易大家的說法言之成理,一年之中本來就是陽氣由少而多,再轉為陰氣由少而多,誰都無法否認冬天的陰氣較秋天為多。這也是許多中醫名家(包含丹波元簡、張景岳等人)甚至懷疑是經典的傳抄錯誤所致。但是,經典在許多篇章都抄錯就不可思議了。

clip_image003

周易太、少陰陽圖

我的看法很簡單:中醫經典是對的。怎麼如此武斷呢?因為只要去考慮陰陽的本義,幾乎答案就很清楚了。陽是向上的、升發的,所以離原點近的少陽的陽是較少的;而離原點遠(在外頭的)的太陽則在持續升發、向上的作用下,它的陽是較多的。而陰是向下的、是收斂的,所以陰是接著太陽之後由外向內收斂、沈降的,所以是先太陰(在外頭的陰)然後才是少陰(靠近原點的陰)。所以,中醫經典中的太陰以陰的多少而論,是不如少陰多的。這也就是說:中醫經典中講的太、少不是指多、少,而是指遠近、指內外、指大小。在說文解字p.565中許慎並沒有將 ”太” 字獨立出來,而是將 ”太” 視為 ”泰” 的古字,取其 ”雙手捧大水的滑義”。而段玉裁在此加注,認為 ”太” 是另一字:太,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段玉裁認為 ”太” 是 ”比大還要大” 的意思。這可由紫禁城內的太和殿在外圍而中和殿在內(說文解字p.20:中,內也。);以及太師、太尉、太子等稱謂都是形容其位階之高而得知。而周易大家則將太、少解釋為多、少,才有這個差別產生。為什麼一般認為更古早的周易會是錯的呢?很簡單,周易原本是本卜筮之書,其中就只有卦象與卦辭、爻辭。所有的說明文字都是後人加上的。相傳孔子所作的十翼己經是文王作周易後五百年的後人心得報告了。即使在十翼中我們也找不到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任何文字記錄。要到再過五百年後(漢朝),才有人把這些東西附會上去。但是一開始他就將太、少當成多、少,所以才有這一場誤會(二千年來至今仍持續中的誤會)。另外,我之所以對這二種不同的認知會站在中醫經典這邊,就是因為這種解釋才和陰陽的本義連繫的起來。同時也間接證明了後人 ”以易套醫” 產生了多麼不必要的混淆。學中醫一定要讀經典原文,只要存乎一心,靈活運用,連這些看似無解的爭論也能輕而易舉的釐清,有志於中醫之人,豈能妄自菲薄?

唐代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成大醫。這句話是後世以易套醫的源頭。雖然有人想將 ”易” 的解釋從 ”易經” 轉為 ”變化”,但是收效甚微。據傳清代名醫葉天士曾有一醫案:鄰居的一個婦人難產,別的醫生已經處好了藥方。她的丈夫拿著處方來問葉天士,葉天士在處方上加一片梧桐葉做引子,嬰兒立刻就產下來了。後來有人也學葉天士在催產方上加梧桐葉,葉天士笑著說:以前我用梧桐葉,是因為剛好碰到立秋的時節,現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麼益處呢?

舉這個醫案做例子是想說明 ”易” 是有 ”變化” 的含意。但真正的含意應該是:考慮天時,做出裁變。 1955年至1958年,中國很多地方流行乙(B)型腦炎,最初用白虎湯療效很好,但當1956年乙腦再度流行時,原來的方法失效了。著名中醫蒲輔周根據1955年天乾地熱,而1956年是天暑地濕的氣候特點,把55年的清熱解毒的方法改為芳香化濕的方法,並開了一劑新的藥方,成功治好了這次疫情。

中醫如何治病?

黃帝內經中認為治療疾病有四等不同的方法:

第一等方法是導引,也就是氣功。

第二等方法是按撟,也就是推拿按摩。

第三等方法是針灸。

第四等方法是湯藥。

而現在氣功成了怪力亂神,推拿按摩成了苦力活,針灸被視為不可思議的奇蹟(至少是正向的),而湯藥則因為必須辯症(或證)論治,因人、因時裁化,所以治好病被西醫視為運氣。再怎麼匠化的西方機械式思維在保養維護汽車時,也知道輪胎有不同尺寸不能亂裝;機油因車子用途不同也有不同規格。但為什麼西醫卻要求每個都是唯一無二的人體在生病時需用統一的藥品?更可笑的是,中藥的複方西醫說是沒有根據、散彈打鳥,而西醫跟進學會使用後卻自美其名為 ”雞尾酒療法”。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差別之一在於治病理念不同:一池死水滋生病菌發臭,西醫首先就採集樣本化驗,找出病菌種類後再投以抗生素滅菌止臭;而中醫則是視 ”死水” 為一 ”實症”,而治法則是將死水接通源頭、疏導出口,恢復 ”水流” 的本性,自然 ”發臭” 這個 ”虛症” 就不藥而癒了。

本來西醫治療慢性病就沒好方法,但是只要肯認真學習改進就好了,但急功近利的西方資本主義思維卻不給它時間。不僅如此,它們更以商品化的思維企圖將每一個人都變成它的 ”顧客”。維他命、阿司匹靈、鈣片就是一個個最顯明的例子。而最近廣泛使用的老年人免費流感疫苗(納稅人買單),幼兒自出生到就學前所施打的各種疫苗,都使其露出馬腳。而施打這些疫苗的後遺症,這些幼兒在有生之年都得概括承受,甚至透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有誰能負責呢?一個也沒有!在事情沒搞大之前,所有的後遺症都推說是個案、都和體質特異有關,當然也都是可容許的 ”誤差”。一旦事情大了,才有替罪羊出面道歉。至於賠償,那得看你是那國人了。更駭人的是,於此同時,西醫又從口袋中拿出另一個藥來取代原來的藥,當然,這個藥副作用一定比較小,而且實驗證明效果更好,但是價格可能比較貴(不然,你以為賠償的錢從那來?)

和西醫比起來,中醫有幾個原罪:

一. 中醫便宜:不管是檢驗或是治療,中醫都比西醫便宜許多。

二. 中醫強調保健預防(將病未病就介入),西醫則希望你成為他的顧客。

三. 中醫在治療時,尊重病人本身的自癒能力,所以以調養為主、以改善病人本身的錯誤生活習慣為主。期望從源頭就阻斷病情再惡化。但是,這和病人的希望不同,病人希望保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醫生只要開個藥讓頭不痛,精神百倍的病人又可繼續三天三夜的狂歡。其實,抱持這種想法的病人,找中醫是無效的,他應該去掛神仙的號才是。

中醫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和 ”錯誤的生活習慣” 有關。黃帝內經上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 就說明:不知順應天時、不節制情緒變化、以及不調整生活方式就容易生病。我在接觸中醫這個領域的時候,很幸運的透過氣功,感受到第一等的保健治療方式;接著又按照黃帝內經的指導和位於上海的黃文濤中醫師(傷科按摩專業),一同試著以經絡按摩的方法治療各種慢性疾病。雖然不敢說能 ”覆杯而癒”,但是,讓西醫束手的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減退”、”白斑”( 白癲瘋)、”無汗、易中暑”、”肌萎症”、”皮膚過敏”、”延緩更年期”、”失眠”、”高血壓”、”腦幹中風引起的半身偏癱” 等,都能透過按摩手法在一至二月內就讓病人感同再造。更有趣的是,以上病症透過學習氣功也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經驗讓我能悠游於氣功和按摩這二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之中,並比較他們的異同。氣功學習之後就是自己的,就一輩子跟著你,是最經濟實惠的保健治療方法。推拿按摩就得靠外人,但對己經不良於行的人而言,似乎也只有這個選擇。
中醫的精髓----養生之道

我在看黃帝內經時,對其中的 ”四氣調神大論” 裏的論述有些疑問,經查過手邊幾個不同版本的注釋後,仍覺得有問題。於是又買了幾個版本看,看完之後發現它們仍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在 ”四氣調神大論” 中主要論述為:人要按天地大自然之道來調整生活方式,以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的原則作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歷代的中醫對這篇文章都推崇備至,覺得它文辭優美,寓意深遠,是養生的最高指導原則。以下節錄一段我覺得有疑問的內容:”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各家對春的 ”發陳”—把陳的東西(意指去年冬天所藏的)生發起來;對夏的 ”蕃秀”—萬物生長茂盛,開花結果(蕃p.47:上頭的草及下頭的番指獸爪印,而秀p.320指結實豐美。),對冬的 ”閉藏”—把好東西放在看不見的地方並關上門(藏:善也。意指美好的東西都有隱而不見的德性。)都有合意的解釋,唯獨對秋的 ”容平” 大家的看法都是 ”容貌清平” 一幅秋高氣爽的樣子。不是不能容貌清平,而是這和秋所對應的 ”收” 有什麼關係?而 ”發陳”、”蕃秀”、”閉藏” 都顯示用字精準,沒道理秋三月的 ”容平” 就只是容貌清平。接著我只有去查說文解字,容,比較簡單,上頭的房子及下頭的山谷(泉出通川為谷)都是可以裝東西的,所以它是容納的意思。容納 ”平” 是什麼意思?平是什麼呢? p.205:平,舒也。等於沒說。再看平是怎麼組成的;平,從八 ”虧” 的右邊,讀 ”於” 聲。八是分的意思,那 ”於”(虧的右半邊)呢?正巧它正是 ”於” 的意思p.204:於,象氣之舒,從 ”巧” 的右半邊及從一。一者,其氣平也。怎麼又回到原點?再試試 ”巧” 的右半邊(讀 ”考” 的音)是什麼意思,p.203:”氣欲舒出而上礙於一也”。這就對了。原來 ”平” 是指春夏的陽氣向上升到了極致後(碰到天頂)向四面八方分開。而 ”容平” 就是指把這個向上升發碰到天頂(夏末)向四面八方分開的陽氣引而下收納(房子、山谷都在地上,而秋天正指陽氣向下沈降。)這個發現太有價值了,因為從唐朝王冰注釋黃帝內經以來,所有版本(我所查的版本),”容平” 都指容貌清平。

陰平陽密

黃帝內經中提到 ”陰陽之要” 是要能做到 ”陰平陽密”。我看到各家解釋都說:陰要平和,陽要固守不可外洩。可是陽本來就是要向上、向外的,怎麼又說不可讓它外洩呢?上文提到 ”平” 是指將向上升發到極致後再向四面八方擴散的陽氣引而向下;因此 ”陰平” 就好理解了。但 ”陽密” 呢?說文解字p.339:宓,安也。而p.437:山,宣也。山是宣散氣的意思。所以,密就是指 ”穩穩的宣散氣”。這麼一來陰平陽密就好理解了:陽氣要穩穩的宣散,宣散到極致後還要引而向下收藏。

氣功的科學性與玄學性

會在這裏講氣功,主要是因為中醫視氣功為最高明的保健治療手段。在開始談氣功之前,我們先把幾個名詞定義一下:氣,氣功,科學,玄學。氣的本字是气,說文解字p.20:气,雲气也。但是,別那麼早就說气是天空那一坨一坨的雲。說文解字又說p.575:雲,山川气也。p.437:山,宣也。也就是陽的意思;p.568:川,貫穿通流水也。也就是陰的意思。所以,雲有气的升發,气的沈降完整陰陽的含意。所以,气應該算是個動態的名詞:一種向上升發以及向下沈降的狀態。氣功呢?老師給過一個很好的定義:”增加和補養元氣的自我健康法。”科學是指某個領域的學問,科學並不是真理,它只是運用各種已知的知識為某門學科趨向真理化的過程。所以,說的弔詭一點:說它是科學就表示它還不是真理。玄學可以算是哲學的分支,探討一些非物質性(形而上)的現象並推論其真理的學問。科學和玄學主要的差異在於科學較注重證據、以物質為基礎、假說必須能用可行方法重覆驗證並且具有客觀性。但玄學就沒有這些包袱,甚至只要存在主觀的認定為是,而旁人無法證明其不是,就可算是玄學的範圍。所以,這麼看起來,許多事物都同時有其科學性及玄學性的部分,當然,氣功也是這樣。

氣功是中醫的一部份,黃帝內經將導引(也就是養生氣功)視為最高明的治療手段。中醫為什麼認為氣功能治病?而且認為是最高明的治療手段?這主要和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有關。中醫在治療時,尊重病人本身的自癒能力,所以以調養為主,以改善病人本身的錯誤生活習慣為主。期望從源頭就阻斷病情再惡化。而病人本身的自癒能力則說明只要人這個有機體能正常運作,那麼就可遠離疾病。但是,調養什麼呢?是補充營養、多休息嗎?這是西醫的看法。中醫講的調養指的是調養人體的 ”陰、陽”。黃帝內經上說:”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就是中醫診病的最高指導原則。

說到陰陽,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玄學的部份,但是,陰陽卻是當今科學完全能解釋的。黃帝內經上說:輕清陽上升,重濁陰下沈。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在有重力、空氣、溫差的前提下,當溫度高的時候,熱空氣會上升;而當溫度低的時候,冷空氣會下沈。這種現象就是陰陽的本質。而這種氣上升、氣下沈的循環就是氣場。陰、陽是氣場裏的二種組成成份,就如同電場裏的正電荷與負電荷。氣場會影響氣場中的 ”氣荷”,如同電場會影響電場中的電荷。大自然有氣場,人體中也有氣場。而且它們還會互相影響。用玄學的話說叫天人相應,用科學的名詞則稱之為共振。

練氣功要有氣感就得要放鬆。鬆這個要訣可以說是氣功的入門。但鬆的極致—虛,就和靜形成了一組陰陽,而這組陰陽可以被視為是氣功的最高境界。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就是在說 ”透過對大自然萬物的觀察,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中找到了運作的規律,那就是都有其相對又互抱的陰陽本質,在陽的這一面升發往極處就是虛的狀態;而在陰的這一面沈降到極處就是靜的狀態。” 南懷瑾先生甚至認為平常人一輩子都看不完的 ”道藏”,其精要也就是這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虛這個境界是道家特有的,它代表著陽持續升發往極處的狀態。佛家講的空和虛不同,空有點像是虛的終點—時間被抽離。而虛的開始就是鬆。

為什麼鬆對練氣功這麼重要呢?這又要回過頭來看共振,也就是天人相應。我們知道將一把小提琴拉響後去靠近另一把靜置的小提琴,那麼靜置的小提琴也會有聲音,這就是共振。但是如果靜置的小提琴琴身是實心的,就不會有聲音。大自然本身就有自己的運作陰陽—氣場,人體也有自己的陰陽,而愈能放鬆就愈容易彼此產生共振。

人的氣場和大自然的氣場有互動的可能,這就是氣功的本源。但是這不表示所有的氣功都對身體有好處,也不表示叫氣功的就是氣功。氣功可以大略的分為二類:養生氣功與武術氣功。中醫推崇的導引屬於前者,透過肢體的運動排除陰陽氣流動的障礙。而調動氣去做一些人為的動作藉以防身禦敵就是武術氣功。由於人主觀的去調動氣,就為傷身埋下了可能因子。在養生氣功中,無可避免的一定會和道家思想以及中醫扯上關係,因為它們都有共同的源頭:天人相應。養生氣功和中醫思想相關的有:陰陽平衡、陰陽調合、以及陰陽氣交的概念;陰為體、陽為用的概念;五行生克制化的概念;經絡循行的概念;四時養生的概念…等等。而道家思想則指導養生氣功的具體作為:致虛極,守靜篤。這鬆、靜的要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順勢而為的要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循環不已、陰陽轉換的要訣;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持盈保泰的要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柔生剛死的要訣…等等。而道與德更為氣功的修練給了原則。什麼是道德呢?

道在道德經中出現了許多次,就算不能確定它的真正內涵,但也算有個模糊的概念:道是大自然運作的原則,所有事物的運作都遵循著它。那麼德呢?說文解字上說:德,得也。是得到的意思。但光是得到並不能讓德獲得那麼崇高的地位,是得到了什麼呢?原來是得到了道的得才能稱為德。而且所謂的 ”得道” 並不只是弄懂了道而已,還必須 ”遵而行之” 才能稱為德。所以,除了瞭解功法招式的內涵之外,還必須按照要求每天練習,以及配合天時,在春、夏、秋、冬各有適宜練習的功法,練功者須遵而行之。

接下來試著談談經絡。西方科學始終不把經絡放入玄學中,是因為針灸給經絡提供了可能存在的證據。但由於無法找到經絡的實體,所以也沒把經絡納入科學。其中存在的迷思是西方科學一直試圖在人體中找這些 ”管子”。但好笑的是,現今科學認為海洋有洋流的存在,如黑潮、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流…等等。但是,沒看到科學家去海裏找裝這些洋流的管道;而候鳥根據氣場的變動南北遷移,以及高空噴射氣流的現象,也沒見有人去找容納這些氣流的管道。為什麼在人體中就非得要有呢?既然,中醫認定的經絡是氣循行的路徑,那麼它就是一個 ”場” 的概念,不管是氣場、磁場、還是電場,統統沒有管子。只要有 ”能階差” 也就是氣壓、磁壓、以及電壓,那麼在場中的 ”荷子” 就會按照場中的 ”力線” 方向移動。

最後,我試試說明氣功中強調的動作招式真的有效嗎?我之前提過我所學的入門功—大雁功,光是雙手上舉就對經絡的疏通有幫助,而中醫認為癌症的病因是 ”氣滯”。所以,練大雁功可以預防癌症是有道理的。現在我想說明龜壽功中的龜形動作和所強調的生命再造之間的關係。龜的背是拱起的、是從頭到尾的。所以,龜壽功中的龜背動作是要求整條脊椎由頸椎至尾椎都要彎成新月形。這和我們從西醫解剖中所看到的脊柱形狀是不同的。西醫認為健康的成人脊柱由側面看是彎如雙S形,稱之為生理弧度。如果,這個弧度不明顯,可能就麻煩了。那麼,只因為龜長壽我們學它這個形,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是不是有點離譜?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出生之初,我們的脊柱就是彎如新月形的。而所謂的生理弧度是長大站立後持續受壓所造成的。所以,雙手下垂和脊柱彎成雙S形是一種非自然的 ”病態”。透過龜形這個動作,將雙手上舉以及脊柱彎成新月形,就能矯正這種 ”病態”,甚至有可能回復到我們生之初的狀態,這不就是生命再造嗎?

希望以上的說明能讓大家對氣功的科學性多些信心,好的氣功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定是源自於道家系統的,而且,一定是有效的。至少我學的氣功是如此。我發現只要用心去找,愈來愈多氣功的科學性都能被發現,假以時日,氣功成為醫療體系的一環就不足為怪了。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在唐朝传去日本的伤寒论,现被称为康平本伤寒论中,太阳病和太阴病是被称做大阳病和大阴病的.

只是中医里还多了个阳明病和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