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一)太極圖與先天八卦 - (2)絕妙的日中測影

絕妙的日中測影



雖然有不少人提出對太極圖內涵的解釋,但是說服力皆難以服眾。直到我看到李陽波先生的說法,才覺得這個解釋最貼切。可是最貼切和它是不是這樣畢竟仍有一段距離,李陽波先生沒有做更進一步的論證。而且李陽波先生在書中所畫之圖並非完全依照周髀算經上的數據,也就是說:真要按照周髀算經上的數據是畫不出李陽波先生書中之太極圖的。但是差異不會太大。重要的是它仍能表達 ”日中測影” 這個精神。到底什麼是日中測影呢?說到這裏就真要對古代中國人的智慧表示讚嘆,我們從小就知道日晷儀這個東西,而且不分中外,各古老文明都有類似的東西用來根據日影判斷一天當中時間的早晚。但是中國人更厲害的是還多看一個數據:每天影子最短的時候(也就是正午)影長是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呢?有很大意義嗎?原來他們很早就發現一年之中每天最短的影長是有變化的----甚至是有規律變化的。一年從日中影長最長的那一天開始(冬至),漸漸的日中影長愈來愈短,天氣也愈來愈溫暖,直到半年後最短(夏至);之後呢日中影長一天天的變長,天氣也愈來愈冷直到半年後日中影長最長,又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於是畫一個圓(代表一個循環,也就是一年)將圓周分為365份(或366份)(代表365天或366天)一年的第一天(冬至,日中影長最長)定在正下方,而根據這365天日中測影的數據一一描點畫圖,完成之後就是古太極圖。

日中測影與觀察者位置
當我得到這個答案時,心裏是愉快的。更進一步的我還發現古太極圖如果真是這樣來的話,那麼其中還有隱含的意義:古太極圖的形狀可以判斷出觀測者所在的緯度。也就是說由日中影長最短(夏至)和日中影長最長(冬至)的比值,或是春分(或秋分)日中影長和冬至日中影長的比值,根據簡單的相似三角形邊長等比例定理,可以推算出觀測者所處的緯度。而由古太極圖來推算, 觀測者所處的緯度約是33.1度。由於古時交通不便,加上觀象授時是帝王君權的重要象徵,所以觀測者必定在京城附近觀測,所以觀測者的緯度就大約是京城的緯度。那麼在古代中國有那些城市在33.1度附近呢? 西安、咸陽、洛陽、鎬京、開封都在34度。(當然我的計算方式只是將地表球面視為平面,所以一定有一些誤差。)所以大致來說,古太極圖可以表述為夏、商、周時期(或更早)的產物。有意思吧?一個古代天文學的觀測記錄圖像,後人可以據此還原歷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