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一)太極圖與先天八卦 - (5)子午線

子午線

至於四象(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部分,我並不認為可以從直接觀測太陽中得出春分、秋分。古書和今書上的各種說法我覺得都是先有答案再去找解釋。甚至許多人認為一定是先有二分(春分、秋分),再平分得到二至(冬至、夏至)。根據其它古文明來看,似乎都是這樣。因為東西方向就是每日日出點到日落點的連線,很容易定出,而要古人以不成熟的科技定出南北方向的子午線,實在是太困難了。但是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定出子午線卻很容易。雖然有許多測定子午線的說法(淮南子書中記載及南北朝祖沖之的兒子都有試做過),但我覺得都太複雜。我認為古人只是先連續幾天觀察一天中竿影最短時的位置,將其定住,再將這一點和立竿底部連成一線,就自然成為子午線。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定南北方向,而只是要方便之後的量測需求—每天只要等竿影和這條線成一直線時就記錄竿影長度(這可由 ”是生兩儀” 的 ”是” 的本義得知古人正是如此做的,而且特別為這個動作造字:是,直也。從日正。)。如此一來,記錄日中影長就不必苦等及確認了。而其它文明雖然可以透過觀察每日日出的位置判斷出一年的開始,但是卻無法因此直接得到精準的子午線。必須透過先算出東西方向再去推算出南北方向。所以中國人很可能在距今七千年以前(請見馮時先生所著:中國天文考古學有關濮陽墓一文)就知道透過觀測太陽得知一年的開始—冬至,以及南北向子午線。接著,再參考觀察夜晚的星象把二至之間的空白填上,於是有了四象及其相應的星空天象。接著再對分四象得到四立及其相應的星空天象,於是,四正、四立這八卦就此產生。

不肯認錯的現代陽曆

一年的開始是冬至,西方陽曆原本也是如此。但因為置閏技術不精(四年一閏,四百年100閏),到了西元1460年時,曆法與天象就己差異了10天。後來到1582年經過校正改為四百年97閏,才恢復準確。但當時頒佈新曆的羅馬教皇又改變了原本以冬至為歲首的原則,改為仍沿用當時已偏移十日的春分日(原本為四月一日偏移到三月二十二日)為基準點,這也迫始冬至日由原本的一月一日偏移至目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這就是為什為以太陽運行為主的陽曆一月一日,現在你仍找不到它和一年的開始有任何關連的原因。同時這也是研究西方星象的人始終解釋不了星座為何都是從當月二十二日分隔的原因。

日中測影從何時開始

目前存有的文字資料(周髀算經)說明日中測影最早可追溯至周朝,距今約三千年。但有人認為這本書是後人依托周公問數於商高,成書年代約在漢朝,距今二千年,一下子就少了一千年。如果周易繫辭是孔子做的,那麼,根據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這段話,至少日中測影距今二千五百年。但若考慮 ”是” 的造字原義,恐怕還可追溯到倉頡時期,距今五千年以上。但是正因為以上皆是 ”文字考古”,信者恆信,由於缺乏實物證據,不信的也大有人在。其實周髀算經上的日中測影記錄,根據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來看,其實是可以上推至 ”良渚古國”( 在今日杭州餘杭, 約北緯30.0度,距今至少四千年。),以及古蜀國(三星堆文化,約北緯30.8度,距今四千年以上。)而良渚古國已出土的器物中,有些是可以聯想和日中測影有關(一些山型玉飾,底座有孔可插入木棍,甚至有些斷裂木棍還留在孔中。明代郭守敬為求影端清晰可辨,就曾加入類似物件。)良渚古國及古蜀國的出土正好銜接夏朝的開始,但現在由於缺乏夏朝真實存在的實質物證,所以連禹的存在與否都有人懷疑。相信禹存在的人,多數認為禹是西羌人,生活在現今四川汶川,緯度約在31度,有治水能力的可能。三星堆文物的年代和此可以銜接;但是,緯度30度的良渚古國也大有機會。禹是虫的意思,而禹和其父鯀都是崇伯,虫、崇古音若同音則有可能有類似的意義:代表南方。(蠻、閩,都有南方的意思。)而史記記載禹娶妻於塗山(今安徽,近杭州。),而會盟諸候於會稽,死於會稽,其子孫封於會稽(春秋戰國時越都)。這些都顯示禹的老家可能就是良渚古國。而良渚古國已出土的器物紋飾和商朝甚至號稱是夏朝的紋飾都有關聯,這也給禹從良渚到北方做天下共主留下了想像空間。

另外,日中測影的竿長八尺也讓我產生遐想,為什麼是八尺?標準答案說是等同成年男子身高,但七尺才是呀,昂藏七尺之軀,不是嗎?我大膽提出假設:原本應是十尺。而良渚古國若找到物證將會長十尺,但夏朝以後找到的則會是八尺。為什麼呢?十尺是個單位長度,較為可信。那為什麼夏朝以後改成八尺呢?那是因為:禹從北緯30度的老家帶至北緯33.1度黃河流域附近成為天下共主的日中測影數據不合,但若將竿長減為八尺,則夏至日影長恰好適用。

這麼說來,日中測影於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在夏以前就併存,是真的嗎?是真的。有多早呢?至少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約4100年-4300年)的帝堯時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