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為什麼是六十四卦?

為什麼是六十四卦?

朱壁修 20100505

周易讓人不解之處甚多,甚至多到從古至今無一共同遵守的版本,光是後天八卦是怎麼來的就是筆糊塗帳。二年前我試著探討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再試試解讀為何是六十四卦。這還不簡單?二的六次方等於六十四,也就是六個陰、陽爻共有六十四個變化。但是,六十四究竟和什麼相關?是一乘六十四、二乘三十二、四乘十六、還是八乘八?如果是八乘八,是那個八乘上那個八?

周易和太極圖相關、也和伏羲八卦相關。我證明過伏羲八卦就是用來表述區隔一個太陽年(歲,二個連續冬至日之間)的八個約略等距的時點,也就是每隔四十五日或四十六日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如果先天八卦只是用來表述周而復始太陽年的八個象,那麼有沒有可能後天八卦就是用來表述周而復始月亮月的八個月相?晦(無月)、右新、右半(上弦月)、右過、望(滿月)、左過、左半(下弦月)、左新。每一月相間隔為3.7日,因此實際上間隔三、四、五日都有可能。那麼六爻卦有三爻是代表太陽年的四正四立八個時點,另三爻是代表八個不同的月相。

clip_image002

那麼,六爻皆陽爻的乾卦就表示夏至望月囉?可以這麼說!但不對呀,夏至就一定只能是這八種月相嗎?一定還有其它的可能吧!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是的,八種月相只是三十種月相的代表,每一代表月相都包涵前後一或二日共三、四日的月相,這樣一來,就可代表全部月相了。但是,這還只是把零件說清楚了,組合起來的六十四卦形成新的周而復始系統還沒開始講呢!倘若真如我設想的﹕每歲八個時點是八個不同代表月相,而連續八歲,每一冬至(其餘類推)也是八個不同代表月相。那麼,這個表格就可以做為曆法本身或曆法校正工具來使用了。就像是數獨遊戲,縱橫交錯八乘八矩陣,每一行、每一列都是不重複的一至八數字組合。如果真是這樣,為何要限定八歲呢?只為了工整嗎?不,那是因為自帝堯訂定置閏原則以及歲、月週期同步的關係,八歲置三閏月,可使歲、月同步差距在一日內。因此,八歲就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曆法單位。堯曆是四歲一閏、八歲一次置二閏(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禹父鯀曆是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八歲三閏﹔禹曆則是三歲一閏、六歲再閏、八歲三閏。五歲再閏如同提前置閏,違背在後頭追的原則,因此被殺。詳見正本清源話太極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篇。

如此解六十四卦就能徹底從一歲中六十四個月相中脫困,不僅有理,而且能和易字三義﹕簡易、變易、不易取得連繫﹔易字從日、月也就明白了﹔順帶的,為何易用六、九表示陰、陽也一併解決了。太陽年(歲)是365日或366日,早在堯典中就記載了,自黃帝曆開始採用一歲八分的陰陽五行曆到堯曆,一直奉為主流。每一分是45日或46日,而月週期則是29日或30日,分別用5除就得到太陽的九(老陽)與月亮的六(老陰),甚至是三與二(參天兩地而倚數)。

這種解讀符合真實情況嗎?我試算過,不合!那…怎麼還好意思說呢?因為錯不在我,錯在當今曆法已不同於古曆。例如,由冬至經立春到春分,現今曆法只隔了88日,也就是冬至若為初一,春分也是初一,變成同一月相。但古曆定義立春為冬至後四十五日,八個時點間隔45日或46日,因此,是可以排出冬至初一,春分初三、甚至初四的結果的。這麼說是古曆不準造成的自圓其說嗎?不是,本來太陽就沒有照刻度在走,今人將日南至定義為南迴歸線、日北至定義為北迴歸線,這和古人並無不同﹔差別在於中間的幾個分割點。現在的科技手段進步,知道太陽從冬至走到直射赤道(現今春分)比由直射赤道走向夏至要快。可古曆只是取間距相等而已,這就有了差別。再加上至點發生在一日中的何時,都會產生下一時點多一日、少一日的差別,而且當日的月相是看旦前或是昏後,也給了古曆一些微調的彈性。所以,如果按日排序來推算,我的確可以排出一歲八個時點是不同的八個代表月相,而且第二歲的冬至月相和第一歲月相也不一樣。另外,要說明的是各代表月相究竟涵括那幾日是我假設的,是否和古曆一樣,我不知道。(一晦﹕29、30、1、2﹔二右新月﹕3、4、5、6﹔三上弦月﹕7、8、9﹔四右過月﹕10、11、12、13﹔五望月﹕14、15、16、17﹔六左過月﹕18、19、20、21﹔七下弦月﹕22、23、24﹔八左新月﹕25、26、27、28)

假如這真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原始涵意,那麼許多對周易內容的解讀就…非常值得商確了。我們老嚷著說要復興中華文化,周易又被尊為上古三玄、群經之首,當神秘面紗揭開,我們是翹首以盼呢?或不過只是葉公好龍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