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夋若是帝嚳 周文王就會是個燒餅
朱壁修 20100510
黃帝、顓頊、帝嚳、帝摯、帝堯、舜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幾個帝王,其中帝摯是帝堯的哥哥,史記對他的描述只有二字﹕不善。於是退場。黃帝、顓頊、帝堯、帝舜不論在史記中或其它傳說中,相對於帝嚳而言都有較多的介紹,於是當一個新名稱--帝夋 出現,專家們紛紛考證其人其事,最後由王國維與郭沫若達陣奪標,帝夋就是帝嚳。會有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資料多的帝王插不進去帝夋的事蹟,放在帝嚳上沒有衝突,於是成此美事。
曰故(古)大熊雹戲(伏羲),出自□(雨走),處於□□,厥□(亻魚)(亻魚),□□□女。夢夢墨墨,亡章弼弼。□晦水□,風雨是於(謁、淤)。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填(媧),是生子四。□□是壤。天踐(土戔)是各,參化法兆(號咷)。為禹為萬(禼、契),以司堵(都)壤。咎(晷)天步(止)□,乃上下朕(騰)傳。山陵不疏(衛),乃命山川四海。熏(熱、陽)氣百(滄、陰)氣,以為其疏(衛)。以涉山陵,瀧汩淊(幽)澫(瀨)。未有日月,四神相戈(弋、代),乃步(止)以為歲,是隹(惟)四時。長(倀)曰青榦(檊),二曰朱四單(檀),三曰翏黃難(橪),四曰(沺米)墨幹(檊)。
千又百歲,日月夋(允)生。九州不平,山陵備(血夭、泆),四神乃作,至於復天旁動,扞(捍)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黑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以□思(使)敷奠四亟(極),曰:非九天則大(血夭、泆),則毋敢(睿攵、蔑)天靈。帝夋乃為日月之行。
共工夸(誇)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使、息)百神風雨,辰禕亂作。乃□(逆)日月,以轉(傳)相□(土),思(使)有宵有朝,有晝有夕。
以上是1942年被盜出土的楚帛書部分內容,這篇內容被定位為古代中國的宇宙觀,因此也稱為楚帛書創世篇。但是,在我看來這分明是在講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演進過程。較此楚帛書晚,但一直傳承有帝夋一詞的尚有﹕山海經海外南經: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夋之妻,是生十日。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有人說這說明帝夋之妻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這個天神帝夋就是太陽和月亮的父親,也就是日月之神。看起來好像有那麼回事,但如果把帝字、夋字的本義考證一下,再結合天文曆法的演進來看,事情就不同了。
先來看夋字,說文解字﹕夋,行夋夋也。也就是一種ing的樣子。夋字從允從夊,允,信也。夊,行遲曳夊夊也。所以,夋字就指一直慢慢的ing。可以理解成﹕慢慢的、漸漸的、一步一步的。光是解讀夋字還不夠,因為人名的意思不見得要和這個人劃上等號。真正的重點在對帝字的解讀。
上圖是班大為先生的考證,甲骨文的帝字,實際上是北天極附近幾顆亮星連線而成的圖案。再加上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配合武梁祠壁畫圖來看,不僅知道斗像是移動的車子,轉一圈就是一歲,更重要的是還知道了帝是誰!帝不是虛無的上帝、天帝,帝就是站在斗(車)上的北天極週圍亮星連成的圖案,可以說帝是星曆(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的重要組成,或是說﹕帝就是曆!
在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知道了歲週期之後,最早是將太陽年分為四分(時)的(伏羲),這時只有一天一天的計算到週期結束(步以為歲),過了千又百年才慢慢的、漸漸的、一步一步的發明了純看太陽的小循環月(日)以及看月亮變化週期數日子的小循環月(月)。這才是千又百歲,夋生日月的本義。而帝夋乃為日月之行,就是說曆法漸漸的、一步一步的發展到有小循環的純太陽曆(十個太陽、共工曆)以及陰陽五行曆(黃帝家族)。所以,帝夋是指﹕曆法慢慢的、漸漸的、一步一步的發展。並不是指某人,當然,更不會是帝嚳。
春雨如膏 某人對景生情而發,有人誤膏為糕,對曰
夏雨如饅頭 更有人誤夏雨為夏禹,再對曰
周文王是個燒餅
帝夋若是帝嚳,只怕那天周文王真會被考(烤)成燒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